在这个吊诡、符号繁多的国度和文化氛围的某些角落,渐渐地有些人开始问问题、拆解符号,开始关注大标签、大论述底下流动着的生命力。《真纪元》为的是寻觅那经常被忽略的实质内容。
星期五, 五月 28, 2010 | Posted in ,
作者:张智元

为什么要做会长?做会长,对我有什么好处?这就关系到受位者(B)的意愿的问题。学生会的高层都是由民选出来的,全部加起来,就要选出接近十五个人(不要忘了还有系会、宿舍自治会会长也是民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要有二十多人自愿来参选,为了“填补”这供不应求的投选制度。新纪元学院活动开放,一个学院千多个人下来,开办的社团非常得多,有些一个人就身兼几个社团的执委和会员,每个社团都有他们不得不留下来的理由。就连学院,办了什么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学生进去做筹委。说说学院的活动活跃分子,扣掉了那些参加了很多活动的人,有多少学生愿意“自愿”出来竞选呢?

问问那些不出来竞选会长的人的原因:
理由一: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还没准备好自己,自己又参加这么多活动,课程又一直在变,自己承受不来。(活动多)
理由二:让位者(A)没有让他看到学生会的未来,都不知道学生会是做什么的?参加的意义是什么?我与学生会的关系就只是拨款的关系(议会)。私底下都没有联系,跟我们一起办什么活动。(对学生会无知)
理由三:出来竞选,就要选择最简单的职位来做,议员、监察员、系会会长和宿舍自治会会长都是相对很简单的工作,我宁愿出来竞选这几个职位。(职位选择过多)
理由四:出来竞选会长就要放弃其它活动的执委,这点我不喜欢。学生会就是那种服务性团体,讲求自治,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要有那种能力了,才能完成,身为会长,就是要了解全部各处的运作,自己就要成为全部处的顾问。各处主动,勇于学习还好,如果找出的学生都是那些被动的人,我这个顾问不好当,我也想要私人空间。(压力大)
理由五:我真的没有办法与学院抗争,如果成为会长,我会夹在学院与学生之间,我的宿舍住宿权和奖学金,都掌握在院方手上,这让我形成两难状态。(与院方对抗)
理由六:我个人觉得上一任会长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前几届的学长还是说他做得很差,我们只是在学习阿!学长只会讲,不会切身帮助合作,学生又不支持,这个组织做下去有意义么?(学长干涉)

人们身当高职,往往都会有利益引诱。现在成为学生会会长,就只有斌着学习的心态、权威感来支撑,完全赚不到任何利益。想问,凡走一步都不断被学长观察,当面责骂,无法从经验中学习;学生不支持,无法获得权威感的环境下,成为会长的,你好可怜啊!

对于这点,近期听到了几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不断地灌输学生对社会的警觉意识和帮学生与院方解决他们的问题,会长不断出面提倡学生意见,代表学生。这能使到学生会有威望,让学生更倾向学生会,以致会更多人竞选会长。

第二个是不断对会员和执委更好,办茶会或与社团打好关系,团结内部,办大型活动,使会员更有向心力。尝试用团结、集体行动拉拢很多的人去竞选会长。

也许这都可以解决这个青黄不接的问题,但深沉一想这是否都是短期解决方案?

作者是2006年商学系毕业生,曾任第八届学生会学术与社会事务处主任,现任校友会理事。
��
星期五, 五月 21, 2010 | Posted in ,
作者:张智元

中国有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导的带领之下,一定会有极限的一天。辛辛苦苦地开创了一个概念、一个组织,他的离开,能否找到一个能顺利管理领导那个组织的人,成为每每让人最头痛的地方。以前有世袭、禅让,现在演变成自愿竞选。前两者牵涉的就只有让位者(A)和受位者(B)的意愿,后者就牵涉了组织内成员(C)的意愿。


在自由竞选的制度下:
让位者(A)如果看中某人,想把位子传给他,A往往能做的就只有不断地训练栽培他,灌输他那个位子能做到的事情,使他成为竞选者。此外,往往会在众人面前显露他的实力。A只有在他的权力和魅力非常大的时候,其意愿才能达成。

受位者(B)需要寻找伙伴,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在自己出来竞选的时候,可以获胜。B的意愿往往来自对自身性格能力的衡量,支持者的多寡及对这组织的信心度。

组织内成员(C)的意愿来自对这组织的关心度,对受位竞选者的品格能力的衡量及熟悉度,最后还关心自己的需求等。

学生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第十三届,可是近期的传承都面临了严重的阻碍。是会长、议长的问题?是学院课程的问题?是院方阻碍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学长的问题?是学生不关心学生会的问题?还是因为学生会制度不够灵活的问题?

学院的课程之前都为两年制,学生只能一年在学生会做助理和主任,吸取经验,发展人脉;第二年才出来竞选重要职位。只能上任一年的会长,就要度过内部整顿期(寻找执委和制作整年计划、财务预算,给议员通过)、执行跌撞期(由于能力不足,不了解手下的性格,高估别人,而导致规划拖延的学习期间)、执行兴旺期(成功完成自己的计划,在内外得到名望)及物色继承人期(选定继承人、培训他)。

毕竟,会长也是学生,他也会有课业的压力,更何况是在学院的最后一年,短短的一年很多时候都来得很快,更不用说如果在四五月选举出来的会长,只有区区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要面对这些时期。能力差的会长在执行跌撞期,就宣告卸任、毕业;能力好的至少挨到执行兴旺期,可往往就忽略了物色继承人期,结果又跑回青黄不接的循环当中。近年来,四五月选出会长,已成为惯性(当选者都是抱着以想挽救学生会的态度进入)。

十三届下来,每届会长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理念,有的致力办大型活动的会长、有不断与外部联系,提倡意见的会长、有专主内,团结内部,不断办小活动的会长。各届的理念和想法都无法有跟随者延续下去。我想问,是否有个会长可以计划接下来三年内学生会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呢?一年的计划,够么?

作者是2006年商学系毕业生,曾任第八届学生会学术与社会事务处主任,现任校友会理事。
��
星期一, 五月 17,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由于新纪元从得到准证到开办,只不过是数个月的时间,所以,并没有太过照顾到一些较长远的发展。就是因为这张准证得来不易,所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把新纪元办起来。在一些重要的基本办学方针整理好之后,第一年开办了三个科系:中文系、商学系(与纽西兰Victoria U 合作)及资讯工艺系。

单单从科系的结构来看(当然现今的科系还有社会研究系(相当于教师在职培训)、美术及设计系、媒体研究系),事实与其他私立学院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目前的买点是什么?第一印象可以想到的可能就是学费较廉宜、华教、老师比较好?、华文环境、水准高?、很多奖贷学金、董教总、很多升学管道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新纪元的在这几年来所打造的形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新纪元目前所拥有的名誉及口碑,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新纪元在升格为大学所作的准备,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罢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到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但大都知道这间学院的强项是理工科。没有很多人到过牛津或剑桥,但却知道牛津以文学著名,剑桥以理科闻名于世,并且分别还有牛津词典和剑桥百科全书。很多人到过新纪元,但是请问新纪元的强项是什么?是华教?还是董教总?新纪元的学生出来后会比其他大专的有什么不同?


新纪元给别人的印象及吸引学生就读的因素,似乎与其科系的优劣、及办学特色扯不上什么关系。

对于新纪元目前所设的科系,笔者在这里已经无意对其存在继续再作争论。我们是否可以让人对新纪元的印象改变一下?譬如说,当一个学生想在马来西亚念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纪元?另一个学生想要念中文系,第一个选择就是新纪元?原因不是因为新纪元有许多奖贷学金、有许多升学管道,甚至不是因为董教总,而是因为这些科系是全马来西亚最有水准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媒体系的课程设计是较独特的一个,并且非常有潜能成为新纪元未来一个最重要的卖点:当每个有意念新闻及媒体的学生,第一个就会想到新纪元媒体系。


很多时候令人诧异的是,为什么新纪元的科系没有特色。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新纪元及董教总的领导人正在尝试恢复南洋大学的三院九系(文、商、理工科)的综合型大学模式。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董教总办新纪元的目的是什么?


过去新纪元在其网站的介绍: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办华文教育,是基于宪法允许各民族自由发展其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是民族地位和尊严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认识到语言文化是民族的根本,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不做没有根,没有灵魂的人,就必须致力于母语教育之推展。大马华教之发展,期望有朝一日,能进一步做到:



华文及中华文化为国内各族所接受


成为东南亚中华文化研究的中心


扶助国内少数民族发展其母语教育



如果新纪元办学的方向往以上这三项目标走去的话,已经足够让新纪元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一个具有特色的学府。但是,为什么新纪元的科系没有围绕在这些目标去设计?在新纪元目前有限的资源之下,新纪元必须将资源集中在发展学院的特色,等待这些特色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再检讨是否要转型发展成为综合型的学府。学院要发展特色,不会引起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就好比CD,只要将一首主打歌曲打红,整张CD都可以销出。新纪元只要有特色,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带动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因此,新纪元学院经营要集中点,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星期三, 五月 12,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俗语说,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在昨天叻思华小董事部到首相署见了那吉,领了300万支票后,隔天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在陪同再益回选区谢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因为州政府在处理拨款是”遗漏”叻思华小的拨款,不知乌雪的华裔选民,看了会有何感想。


乌雪败选的原因,绝对不是州政府没有拨款给叻思华小那么简单,单看这次补选,民联获得华裔接近八成的支持率就可明白,许多评论家或学者都分析得很清楚,民联会败选乌雪,是因为民联当了两年的州政府,并没有重点发展乌雪,让乌雪无法跟上州政府的发展步伐,成为了雪州落后的地区,当补选来了,乌雪人民感受不到民联政府的诚意,把票投给了国阵,这是无可厚非,实属人之常情!


在叻思华小董事部拿到国阵的300万后,就算雪州政府在这是给予无关痛痒的5万拨款,最多只是锦上添花。刘行政议员还想在这时为雪州政府加分,会不会太迟了?况且这也非君子作风,会让国阵成员党,如马华、民政藉机大做文章。

要拨款,为甚么在补选前或补选间不拨,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才来拨款,这可以辩称这不是补选糖果,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时忙羊补牢已维持已晚。与其把款项拨给叻思华小,为甚么不把这笔拨款拨给龙邦华小,兴建更多廉价屋或给广东义山不更好吗,况且他们到目前还没拿到任何拨款?不然,拿这笔钱去发展垦殖区,以为下一届大选做准备也好。别忘记,公正党的再益在垦殖区里一票都拿不到,这不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群吗?他们完全不知雪州已经变天,新政府是谁都不知道,难道雪州政府一点危机感也没有?

乌雪补选结束,民联在检讨败因后,应该在当下立下更完善的机制,深入民间,照顾每一个族群的福利,才能真正造福人民,而非马后炮的有样学样,让选民们误解政策有偏差,认真看待选民的意见,才有重夺议席的可能,否则将会失去更多。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一, 五月 10,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里,董教总若要成功申办大学,其实还需依政治气候的变化。在还未来临之前,我们是否有准备妥当,以在申办成功之后不至于只挂上大学的招牌,实质上和其他私立学院没有两样的局面。

据笔者近些年来参与新纪元所略观察到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无时无刻都在梦想着要创立一所大学。这毕竟是一件好事,新纪元获得批准,把大家的梦想更推进一步。然而,华社多年都没有忘掉南洋大学遭关闭的遗憾。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把新纪元塑造成"南大模式",或者说我们心中的大学就只有"南洋大学"才是真正的华文大学,抑或只有"三院九系"才称得上是大学。我们对大学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1980年以前的时空。因此,新纪元及董教总领导人就凭着过去的南大的记忆,再结合国内现实的市场需求去筹办新纪元。

近一两年来要求复办南大的呼声日益增大,更有"网上南大"的概念出现。这项概念获得全球南大校友热烈讨论,详细的计划正在草拟之中,预算大约需500万加币1 。主导这项计划的是南大数学系第一届毕业生, 前南大研究院院长郑奋兴教授。郑教授在谈论如何筹办网上南大的几番话,给办新纪元的我们一番启示:

"众所周知在这全球竞争之中,要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非常有前瞻性,非常有想像力,非常有革新精神与创意。

当然,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好罢,让我们考察世界市场的需要,看看那些科目最热门,就提供这些课程好了'我们也同样会遭遇失败。

正确的途径是:我们提供的课程一方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一方面也要是我们本身的强项,这样才能提供高水准的课程,在全球网上大学之中占一席位。" 2

根据郑教授指出,网上南大要开的科系是:数学与资讯系、中英语文系、数据艺术与数据音乐系及创意性教学系。相比之下,新纪元目前拥有的科系如商学系、中文系、资讯工艺系、媒体研究系、美术与设计系及社会学系,它们会比国立大学来得有水准?还是能够与私立大专平起平坐?与国际大学相比又如何?我们科系的强项在那里?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开办这些科系?这类问题都必须被一一详细讨论及解决的。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星期四, 五月 06,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黄义杰


黄浦江畔,烟花与水柱相互映辉,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掀开了序幕;当然,华丽眩目的表演也为13亿中国人民在外国人面前挣足了“面子”。在黄浦江畔那巨大的屏幕上,有一幕展示了一个大大的“和”字。中国政府向来对内强调维持稳定和谐社会,对外也保持着争取多边的、权力平衡的国际关系的外交路线,在重要的国际盛事表演上强调中国对“和”的注重,并不令人意外。

坐在电脑前观赏着开幕仪式的视频,望着那个大大的“和”字,心里突发奇想:“和”字拆开来就是“禾”字与“口”字,要维持社会和谐,不就是让每个人的“口”都有饭(“禾”)吃就得了呗?中国政府越声嘶力竭地高喊“和谐社会”,社会真实面却似乎越让人觉得讽刺:房价高企乃至电视剧《蜗居》引起巨大共鸣、大学生失业问题严重乃至“蚁族”现象普遍、地方政府强拆民居乃至人民自焚抗议(死了之后还要背负“暴力抗法”的罪名);近日还出现了四起砍杀幼稚园学童及小学生事件,可以感受到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怨气。

在赤道的马来西亚,“一个马来西亚”同样的被政客们喊得声嘶力竭、同样的在人们生活中变成泛滥用语,但也同样苍白空洞。原本没有人会去思考“有几个马来西亚?”的问题,首相纳吉推出“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后,政客与既得利益者的言行以及没有出现符合这口号的政策,反而令人思考“马来西亚到底有几个?”。副首相慕尤丁的“我以马来人为先”立场以及土著权威组织主席依布拉欣的猴子戏言论也就罢了,但网络媒体一直致力于报道的设立最低薪金制的呼吁以及原住民鲜为人知的艰苦生活等社会底阶层问题,却也没有得到国阵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快速的行动。

确实,大部分的选票并不来自于血汗劳工和偏远地区的原住民,于是高喊“一个马来西亚”的政客可以大摇大摆忽略之,或转移社会热点、或干脆就像腰斩第二电视台(TV2 )《前线视窗》系列节目一样,让媒体“闭嘴”。

于是,看到这些低薪劳工、艰苦原住民的新闻,对比平日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更令人觉得似乎马来西亚从来就不像是“一个”;而当NTV7《非谈不可》制作人黄义忠辞职明志以及《前线视窗》原住民系列被腰斩后,对比中国政府同样的对媒体、民众言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让人叹息,强权暴政维持社会“和”谐的做法,往往是着重确保每个人的嘴巴都得闭上,更甚于确保要做到每个人的“口”都有饭(“禾”)吃。没有异见,即为和谐,政权的稳定就是社会的“和”谐。



在网上搜索“基尼系数”这个经济学术语时,除了会看到“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7,贫富悬殊情况极为严重……”之类,往往也会看到马来西亚也被提及。虽然中国有数不清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社会不公现象,只因马来西亚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程度,用“基尼系数”这种数学方式也算得出来,是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的。我国因为五十年来扭曲的种族主义政治观导致了同样令人头皮发麻的利益寻租、朋党牟取暴利问题,已经离“每人的口都有饭吃”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很远了,今天是劳动节,尽管现实使人乐观不起来,还是祝福广大的社会劳动者们 。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星期二, 五月 04,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等了两天,叻思华小总于拿到了300万,纳吉今天一拨,华社的票会回流,但会回流多少,目前还无法预算!当然,有人说,也因为在乌雪补选中,华裔不是造王者,所以不须对华社那么好,应该多照顾巫裔和印裔,很明显这些人不会做生意,纳吉比较聪明。

另外,叻思华小拨款事件中,马华领袖非常被动,魏家祥说这不是他权限,老蔡说相信首相会兑现承诺,按照这个目前情况,缺乏勇敢和勇气的马华看来没什么希望挽回华人票了,整个拨款事件都是首相署(巫统主导),马华从领袖只有一起合照的份,也可能是应记者们的要求凑人数,让画面不会那么难看。(拨款给华小,怎么可以没有马华部长们呢?)


这也是看出党产有二十亿的马华,却无法很好的照顾华裔同胞的权益的悲哀及无能!� 如果马华多几个林冠英、倪可敏就有救了,不然蔡细历做了总会长,马华还不是一样抬不起头,学习不依靠巫统,马华才有进步。多一个黄燕燕,周美芬这种领袖,马华都会死得很快。不过,也在这是看到,民联的新对手的出现,即是一个会派钱的巫统。


当然,接下来的补选,国阵应该还是会继续派钱,民联要不要陪他一起玩,这要考民联的智慧了。但是民联不能空喊口号,每天发梦期待进军布城,林冠英所指的好政府应具备的条件,也敌不过国阵的所谓好政府(就是会派钱,就算派的是人民的纳税钱)般动心。人民在目前经济未完全转好的情况下,派钱这招非常受用,当然纳吉懂得派钱,自然懂得在另一边赚回来,懂得让钱财达到细水长流,源源不绝的境界,这才是生意人的高招地方,而纳吉也具备这一点。

派钱已经完全征服了民联,安华所提倡的尊严的说词,那民联能不能在派钱这个平台与国阵一争长短呢?也可以派钱派的很有尊严。那就要看民联有办法培养更多像卡立般的企业家加入了,如果未来的补选民联依然停留在空喊口号,还以为每个人民都会为民主奋斗,可以舍弃金钱的诱惑,那安华的办公室一定要有温饱是民主的必要条件这个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进入布城才有望了。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一, 五月 03,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马来西亚大专教育在近年起了许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私立大专的崛起,无论是由民间、外国大学或私人机构所创办的院校。 这无疑对我国人民带来许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让大专教育加速普及化,为更多无法挤入国立大学的学子提供一个替代的选择。当然,随之而来也有衍生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谈。

新纪元学院(以下简称新纪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98年3月1日开始上课,继南方学院之后第二所由华社所办的高等学府。这实现了华社多年的愿望,并且完成了我国的华文教育从小学、独中到大专的完整体系。

新纪元诞生在我国大专教育竞争激烈及全球化冲击的环境里,它除了要面对目前生存的问题,以便日后成为国内优秀的大专院校的挑战外,还要思考如何走向国际社会,与世界一流大学较一长短,这些问题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给予关注的。

首先,笔者要提问的是,华社及董教总那么多年费心费力辛苦筹款,所要办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是一所和普通私立学院一样的学店,还是真正具有学术水准的高等学府?在新纪元还未成立以前,华社都在喊我们必须要有完整的华教体系,我们要办一所母语教育的大学。但由于政治因素,只容许新纪元学院的成立了。

现在,虽然有人在高喊我们要办新纪元大学,但呼吁"我们要办一所具国际水平学府"的人却少之又少。其中的因素是我们只一味追求一个大学的"框架",但是"框架'里要放什么"画",则必须等到"框架"做好了再说。此外,另一项因素是因为新纪元的成立已经满足了华社心理上的需求,那就是"完整的华教体系"的架构基本上已经建构完毕,等新纪元大学成立后,整个体系已经圆满,再也没有任何的奢求。

笔者依稀记得,董教总的几位领导人曾经三番四次提到,新纪元虽以学院为名,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大学的水平。既然"大学"之名不太重要,那么为何却要趁学术研究制度还未建立起来之前,就要匆匆为新纪元冠上大学之名?我们是否只在追求更"大"的大学,而忽略了大学所应有的本质?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