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吊诡、符号繁多的国度和文化氛围的某些角落,渐渐地有些人开始问问题、拆解符号,开始关注大标签、大论述底下流动着的生命力。《真纪元》为的是寻觅那经常被忽略的实质内容。
星期一, 四月 05,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黄义杰


在某个夜晚,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号召,人们集体关灯一小时,借着这项举手之劳,想象着自己“自愿处于黑暗一小时”的行为可以被贴上“环保”的标签。早在这一小时来临之前数个月,人们已经奔走呼号,共同参与这项已举办三年的壮举,共同关怀人类居住地的未来。许多平日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城市中享受着物质生活的男男女女,这时高喊节省地球资源、预防地球灾难等,义不容辞地成为了“地球一小时”的庞大粉丝群。


没错,就是“地球一小时”。继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澳洲悉尼市成功号召220万居民关灯一小时后,这项活动在接下来这几年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常年活动,名为“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今年3月27日,全球十亿人、四千多个城市都参与了关灯活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是最多人参与的,估计在伟大口号的号召下,来年的参与人数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3月27日前,笔者也曾被朋友劝说参与这项活动。2008年,悉尼人民的关灯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活动以来,笔者从来也没参与过。今年,依然一笑置之。在网上,好些朋友对笔者及一些同样一笑置之的人不以为然,并极力推崇这是一项“环保”活动。笔者当然不敢否认这项活动推动环保意识的美好初衷,也极为尊敬那些奔走呼号的环保人士。然则,朋友们对关灯活动的“推崇”程度不禁让人啼笑皆非,是否不参与者就是“不环保”呢?反过来说,是否参与者就是“环保”呢?


首先,“地球一小时”的主要宗旨是推动环保意识,希望借着那一个小时的“省电行为”,唤醒人们的环境、资源、污染等问题的醒觉。它对需要长期耕耘的环保运动而言,只怕仅仅起着一种形式的效果。有个朋友说:“起码有省一个小时的电,聊胜于无咯。”没错,就是“聊胜于无”。许多环保人士正是呼吁人们不要把环保看成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而是在平日生活中,能够用环保袋购物(每次少用一两个塑料袋,聊胜于无)、用循环材料处理生活琐事(每次少用一些工业产品,节省一点资源,聊胜于无)等等,种种的“聊胜于无”行为如果能够被许多人在平日生活中认真执行,确实能起大作用。


然而,许多人似乎搅浑了形式与实际的分别,认为“关那么一小时的灯”就是“环保”,甚至有好些年轻人“关灯依然开着电脑”。亦即是说,“环保”似乎是必须“特地”进行的,还必须“特地”想想那一个小时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好打发时间;如果没有,那不好意思,只好在黑暗中继续沐浴在电脑屏幕的绚丽中。有些热情的粉丝则走不出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一副“环保者就应该支持、参与这项活动”的义愤填膺样子。


没参与这项“一小时的‘聊胜于无’狂欢”的笔者,则在翌日看到媒体大篇幅的报道时衷心希望,那些动脑筋在一小时关灯时“特地”想想得干些什么事打发时间的人,会在往后生活中身体力行多一些“聊胜于无”的环保行为,而不是仅止于此。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们离开房间、房子或任何建筑物时,会随手关灯、关水等等。生活中,如果能有其他更多的不需要“特地”思考该做什么的“关灯一小时”,地球资源耗尽的速度或许能缓和得更有效,而不是大家集体关灯,一小时后又集体启动电源。


或许,“环保”这顶帽子略嫌高了,现代生活的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耗费许多资源,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无意识地在“破坏”环境,只要主动减少消耗那么一些些地球资源,也算是功德一件了吧,正如一句名言所指:“这个世界不应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糟。”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Comments

0 responses to "“忽然环保”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