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吊诡、符号繁多的国度和文化氛围的某些角落,渐渐地有些人开始问问题、拆解符号,开始关注大标签、大论述底下流动着的生命力。《真纪元》为的是寻觅那经常被忽略的实质内容。
星期一, 六月 21, 2010 | Posted in
作者:刘国伟

何谓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不同点?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 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 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何谓青少年?
以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人口学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正态曲线分布为基础,把15—25岁确定为青少年。(大专生在内)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
青少年可以用许多方式界定--例如,青少年是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年龄发展的区间,或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在英语中,青少年用"adolescence"来表示。"adolescence"来自拉丁"adolescere",意思是进入成熟期。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地参与社会所需要的态度、信仰的过程。

西方精神文化的正面影响有哪些?

一是科学精神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 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人们要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当然首 先就要认识对象世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这样就发展出它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方式。
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当西方的精神文化传进我国后,使国家未来主人-青少年全面得到学习的机会,也学会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是心态的提升,国家社会也受益。

二是民主精神
这是与西方人的人性与人权观相关联的。强调尊重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平等权利,重视人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 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社会及其文化就形成了独特的民主传统。顾准先生认为,正是由于希腊社会这种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自由竞 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灿烂的希腊文明,其中关于哲学、科学、文学的文明成果,至今我们还在深受其惠。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传 统,为后来西方文化民主精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早前我国校园选举事件,“大专生团结阵线”宣布国内5间主要大专的“亲学生阵线”杯葛校园选举。这5间大专是博特拉大学、国际回教大学、理科大学、工艺大学和苏丹依德里斯师训大学。导致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青少年察觉到校园选举的不公正, 因此纷纷杯葛校园选举,以得到校方的关注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是法制精神。
这种法制精神是建立在西方的人权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化中的契约观念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开始形成。古罗马的伊壁鸠鲁派倡导:个人在追求快乐时不应妨碍他人,不做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而国家的目的 就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生活,这样彼此达成一种契约,既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力,同时又维护其他人的权力和社会的公共秩序。

四是宗教精神。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其中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历史上它曾占据过重要的社会地位(如中世纪),后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不断 发展,但西方人仍然没有抛弃宗教,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今西方仍有35%的人信仰基督教,并仍呈蔓延之势。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宗教文化不只是一种独立的文 化形态,同时它的精神也渗透到了整个西方文化之中,可想而知,青少年也从中获益不少,毕竟如基督教的宗教也给了我国青少年在精神上或心灵上的“补充”。


作者为2007年新纪元学院媒体系毕业生,现是新纪元学院校友会理事。
Category:
��
星期二, 六月 08, 2010 | Posted in ,
作者:黄义杰

不久前,人民公正党大会的新闻,看得有点心惊。雪州大臣卡立依布拉欣被党内狂批,表面上看是公正党“党内民主”的好现象,可是细看代表们发言批评的内容,却是针对卡立政府没给“官职”为主要箭靶,并且公然乞讨官职。随着整个大会以近乎疲劳轰炸的方式对卡立狂批,“乞讨”是说好听了,以政治现实来说,整个政党狂批某位领袖后再扯到对官职分配的不满,那么用“要挟”这个词不是更为贴切吗?

马来西亚国内对“求变”还抱有一线希望的人们——其中以年轻一代为主——就是看到308全国大选民联崛起后,国阵在下一届大选有进一步倒台的可能性。希望国阵倒台的思路是,希望上台的民联政府和国阵的执政是有差异性的,而且还必须是很大程度的差异性。国阵政府执政50年来,贪污腐败、种族政策不公种种乱象,使得人民焦头烂额,甭需赘述,308后人民看到希望,可人民希望的至少是在种族政策与贪污腐败这两大基本课题上看到民联与国阵的差异性。种族政策方面,民主行动党与回教党经过多番博弈、妥协,已经越来越能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至少双方目前已不急于碰触对方的底线;贪污腐败方面,原本小错误、小事件时不时冒出来,还不至于有太大伤害,至少表面看来三党坚决反对并誓言打击这种行为。

可是,人民公正党大会上,让人看到的是,公正党的领导们公然开口要求卡立聘请党员出任州政府及其旗下子公司的职位,用《独立新闻在线》的话来说,确实就是“跟在党大会上乞讨合约和官职的巫统党员无异”。据报道,公正党副主席阿兹敏说:“……请帮帮忙照看我们党员的福利……我们不是要求大合约,我们没有要求沙和地,我们没有要求得标,我们要求州务大臣给予党员庇护。”中委蔡锐明“呼吁卡立将州政府旗下关联公司的1000个空缺,派发给过去十年辛苦奋斗的党内改革份子。”我真好奇,如果做个调查,会有多少读者看新闻看到这儿时想到了“天下乌鸦果然一般黑啊”,至少当时我脑海中闪过了这一句话。

说的比唱的好听!当执政党安排大量自家党员进入政府部门、政府旗下子公司工作,“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情况下,还需要“做戏”吗?阿兹敏和公正党党员们固然没有要求合约、沙和地、政府工程,可是当党政不分,政府部门人员内出现大量同一政治阵线的党员,两者身份重叠,办公决策时看右、看左、再看右,都是“自己人”,这种“人性的考验”难道难不倒大量本身就是前巫统党员的“改革分子”们?民联三党都有仍然令人民感到犹豫不决是否应支持的“死穴”,回教党是非回教徒担忧的神权回教国理念,民主行动党则主要是马来族群担忧它会忽略马来人权益,公正党较令人担忧之处,不就是有大量出自巫统而又本性未改的党员吗?就连出身巫统、曾官拜副首相的民联领袖安华,严格来说不也是还没能让人们完全释疑吗?

况且,公共职务的人事任命也是考察一个政府是否秉公专业的指标;1000个空缺说让执政党的党员们来填补就填补,而不是经过正式的招聘、面试、人选比较等程序来安排公共职务的人事任命工作,这不是公然的党政合一的裙带关系作风是啥?阿兹敏说的“党员的福利”竟然包括政府公职?这是哪门子的福利?列在公正党党章哪一个条例内?如果说“裙带关系作风”这个“母亲”不会生出“贪污腐败”这个“儿子”,那就实在让人开眼界了。阁下一大批人可以允许自己不是通过正式招聘程序,凭个人能力得到赏识进入政府工作,而是通过“走后门”的方式,那阁下要怎么让人们相信,阁下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徇私、不会把一些土地、工程等批给属意人选呢?走后门的“改革分子”,能够让人相信他们过去改了啥、革了啥,以后又会改些啥、革些啥呢?


卡立被批评改变前朝遗毒的工作缓慢,效果不彰,因此如雪州万挠区国会议员颜贝倪呼吁的“铲除目前尚在体制内的前朝官员及村委”,并且如果联邦直辖区的辩论代表罗占所指的公正党内“众多经验丰富和点子扎实的学术人员、专业人士等有识之士”愿意以正式应聘程序,进入雪州政府工作,那当然是相对可接受的。然而,如果像阿兹敏和蔡锐明般大张乌鸦的血口,公然蔑视公共职务应有的专业人事任命程序,那人民只怕更愿意相信卡立“宁愿慢也要坚守清廉原则”的做法,因为一味强调“快”,只怕加速的未必是前朝遗毒的改变与扭转,而是公正党的“乌鸦化”。


如果国阵和民联的差异性“弥合”了,那下届大选选民们还有必要“求变”吗?无法“辨”,谈何“变”?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
星期三, 六月 02, 2010 | Posted in ,
作者:刘国伟

新学报曾经是引领学院、学生与学生会发展的重要桥梁,但是近年却频频面临瘫痪或人手不足的问题,即使是人手重组成功,定位不明的问题依然还是无法有效贯彻,第四权精神使命更是纸上谈兵,此景此情,实在令人百感交集。

曾几何时,我们身为学生会干部,也为了新学报的理念、定位与功能展开激情的辩论,现在回首往事,经已化为云烟。

目前,学生会刚好重选完毕,新届学生会也在大力推行改革,在这个改革点上又正好是我们重新再思考该报的理念、定位与功能的时候。

套用第一届副会长李映霞在今日交流会重新为新届学生会理清新学报的概念,我们至少有3个结论:
1.不应在行政会架构底下运作,财务应直接向议会负责。
2.必须将其定位为第四权,不收学生会不管是编采或行政的干预。
3.强调其在学院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这3点无独有偶与我当年就任新学报主编时提出的概念相同,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理念只能实施一届,就被当时的学生会核心干部们收回『成命』,换而言之,我们又错过了变革的时间点,其造就的结果,大家相信也有目共睹,这里不许我多加言语。

过往,因为一小撮人的强加施压与过度自我理解,曾将『新学报』理解成『新纪元学生会报』,结果就自然而然打着『不干预』的招牌来将新学报『变脸』,成为了当权者的喉舌,做法就如同国家领袖般控制媒体的借口。接着再以财务津贴或架构图难以想象的理由,促使了新学报无法变革或回归其本质。

如今,往事虽不堪回首,但是变革之火依然存在,新届的学生会干部们,你们又是否准备好了点燃新学报这变革的火焰?准备写下这历史的一页呢?

(待续)

作者为学生会前议员、议长、新学报两届记者以及一届主编,2007年新纪元学院媒体系毕业生,现是新纪元学院校友会理事。
��
星期五, 五月 28, 2010 | Posted in ,
作者:张智元

为什么要做会长?做会长,对我有什么好处?这就关系到受位者(B)的意愿的问题。学生会的高层都是由民选出来的,全部加起来,就要选出接近十五个人(不要忘了还有系会、宿舍自治会会长也是民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要有二十多人自愿来参选,为了“填补”这供不应求的投选制度。新纪元学院活动开放,一个学院千多个人下来,开办的社团非常得多,有些一个人就身兼几个社团的执委和会员,每个社团都有他们不得不留下来的理由。就连学院,办了什么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学生进去做筹委。说说学院的活动活跃分子,扣掉了那些参加了很多活动的人,有多少学生愿意“自愿”出来竞选呢?

问问那些不出来竞选会长的人的原因:
理由一: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还没准备好自己,自己又参加这么多活动,课程又一直在变,自己承受不来。(活动多)
理由二:让位者(A)没有让他看到学生会的未来,都不知道学生会是做什么的?参加的意义是什么?我与学生会的关系就只是拨款的关系(议会)。私底下都没有联系,跟我们一起办什么活动。(对学生会无知)
理由三:出来竞选,就要选择最简单的职位来做,议员、监察员、系会会长和宿舍自治会会长都是相对很简单的工作,我宁愿出来竞选这几个职位。(职位选择过多)
理由四:出来竞选会长就要放弃其它活动的执委,这点我不喜欢。学生会就是那种服务性团体,讲求自治,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要有那种能力了,才能完成,身为会长,就是要了解全部各处的运作,自己就要成为全部处的顾问。各处主动,勇于学习还好,如果找出的学生都是那些被动的人,我这个顾问不好当,我也想要私人空间。(压力大)
理由五:我真的没有办法与学院抗争,如果成为会长,我会夹在学院与学生之间,我的宿舍住宿权和奖学金,都掌握在院方手上,这让我形成两难状态。(与院方对抗)
理由六:我个人觉得上一任会长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前几届的学长还是说他做得很差,我们只是在学习阿!学长只会讲,不会切身帮助合作,学生又不支持,这个组织做下去有意义么?(学长干涉)

人们身当高职,往往都会有利益引诱。现在成为学生会会长,就只有斌着学习的心态、权威感来支撑,完全赚不到任何利益。想问,凡走一步都不断被学长观察,当面责骂,无法从经验中学习;学生不支持,无法获得权威感的环境下,成为会长的,你好可怜啊!

对于这点,近期听到了几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不断地灌输学生对社会的警觉意识和帮学生与院方解决他们的问题,会长不断出面提倡学生意见,代表学生。这能使到学生会有威望,让学生更倾向学生会,以致会更多人竞选会长。

第二个是不断对会员和执委更好,办茶会或与社团打好关系,团结内部,办大型活动,使会员更有向心力。尝试用团结、集体行动拉拢很多的人去竞选会长。

也许这都可以解决这个青黄不接的问题,但深沉一想这是否都是短期解决方案?

作者是2006年商学系毕业生,曾任第八届学生会学术与社会事务处主任,现任校友会理事。
��
星期五, 五月 21, 2010 | Posted in ,
作者:张智元

中国有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导的带领之下,一定会有极限的一天。辛辛苦苦地开创了一个概念、一个组织,他的离开,能否找到一个能顺利管理领导那个组织的人,成为每每让人最头痛的地方。以前有世袭、禅让,现在演变成自愿竞选。前两者牵涉的就只有让位者(A)和受位者(B)的意愿,后者就牵涉了组织内成员(C)的意愿。


在自由竞选的制度下:
让位者(A)如果看中某人,想把位子传给他,A往往能做的就只有不断地训练栽培他,灌输他那个位子能做到的事情,使他成为竞选者。此外,往往会在众人面前显露他的实力。A只有在他的权力和魅力非常大的时候,其意愿才能达成。

受位者(B)需要寻找伙伴,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在自己出来竞选的时候,可以获胜。B的意愿往往来自对自身性格能力的衡量,支持者的多寡及对这组织的信心度。

组织内成员(C)的意愿来自对这组织的关心度,对受位竞选者的品格能力的衡量及熟悉度,最后还关心自己的需求等。

学生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第十三届,可是近期的传承都面临了严重的阻碍。是会长、议长的问题?是学院课程的问题?是院方阻碍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学长的问题?是学生不关心学生会的问题?还是因为学生会制度不够灵活的问题?

学院的课程之前都为两年制,学生只能一年在学生会做助理和主任,吸取经验,发展人脉;第二年才出来竞选重要职位。只能上任一年的会长,就要度过内部整顿期(寻找执委和制作整年计划、财务预算,给议员通过)、执行跌撞期(由于能力不足,不了解手下的性格,高估别人,而导致规划拖延的学习期间)、执行兴旺期(成功完成自己的计划,在内外得到名望)及物色继承人期(选定继承人、培训他)。

毕竟,会长也是学生,他也会有课业的压力,更何况是在学院的最后一年,短短的一年很多时候都来得很快,更不用说如果在四五月选举出来的会长,只有区区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要面对这些时期。能力差的会长在执行跌撞期,就宣告卸任、毕业;能力好的至少挨到执行兴旺期,可往往就忽略了物色继承人期,结果又跑回青黄不接的循环当中。近年来,四五月选出会长,已成为惯性(当选者都是抱着以想挽救学生会的态度进入)。

十三届下来,每届会长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理念,有的致力办大型活动的会长、有不断与外部联系,提倡意见的会长、有专主内,团结内部,不断办小活动的会长。各届的理念和想法都无法有跟随者延续下去。我想问,是否有个会长可以计划接下来三年内学生会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呢?一年的计划,够么?

作者是2006年商学系毕业生,曾任第八届学生会学术与社会事务处主任,现任校友会理事。
��
星期一, 五月 17,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由于新纪元从得到准证到开办,只不过是数个月的时间,所以,并没有太过照顾到一些较长远的发展。就是因为这张准证得来不易,所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把新纪元办起来。在一些重要的基本办学方针整理好之后,第一年开办了三个科系:中文系、商学系(与纽西兰Victoria U 合作)及资讯工艺系。

单单从科系的结构来看(当然现今的科系还有社会研究系(相当于教师在职培训)、美术及设计系、媒体研究系),事实与其他私立学院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目前的买点是什么?第一印象可以想到的可能就是学费较廉宜、华教、老师比较好?、华文环境、水准高?、很多奖贷学金、董教总、很多升学管道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新纪元的在这几年来所打造的形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新纪元目前所拥有的名誉及口碑,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新纪元在升格为大学所作的准备,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罢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到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但大都知道这间学院的强项是理工科。没有很多人到过牛津或剑桥,但却知道牛津以文学著名,剑桥以理科闻名于世,并且分别还有牛津词典和剑桥百科全书。很多人到过新纪元,但是请问新纪元的强项是什么?是华教?还是董教总?新纪元的学生出来后会比其他大专的有什么不同?


新纪元给别人的印象及吸引学生就读的因素,似乎与其科系的优劣、及办学特色扯不上什么关系。

对于新纪元目前所设的科系,笔者在这里已经无意对其存在继续再作争论。我们是否可以让人对新纪元的印象改变一下?譬如说,当一个学生想在马来西亚念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纪元?另一个学生想要念中文系,第一个选择就是新纪元?原因不是因为新纪元有许多奖贷学金、有许多升学管道,甚至不是因为董教总,而是因为这些科系是全马来西亚最有水准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媒体系的课程设计是较独特的一个,并且非常有潜能成为新纪元未来一个最重要的卖点:当每个有意念新闻及媒体的学生,第一个就会想到新纪元媒体系。


很多时候令人诧异的是,为什么新纪元的科系没有特色。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新纪元及董教总的领导人正在尝试恢复南洋大学的三院九系(文、商、理工科)的综合型大学模式。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董教总办新纪元的目的是什么?


过去新纪元在其网站的介绍: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办华文教育,是基于宪法允许各民族自由发展其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是民族地位和尊严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认识到语言文化是民族的根本,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不做没有根,没有灵魂的人,就必须致力于母语教育之推展。大马华教之发展,期望有朝一日,能进一步做到:



华文及中华文化为国内各族所接受


成为东南亚中华文化研究的中心


扶助国内少数民族发展其母语教育



如果新纪元办学的方向往以上这三项目标走去的话,已经足够让新纪元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一个具有特色的学府。但是,为什么新纪元的科系没有围绕在这些目标去设计?在新纪元目前有限的资源之下,新纪元必须将资源集中在发展学院的特色,等待这些特色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再检讨是否要转型发展成为综合型的学府。学院要发展特色,不会引起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就好比CD,只要将一首主打歌曲打红,整张CD都可以销出。新纪元只要有特色,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带动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因此,新纪元学院经营要集中点,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星期三, 五月 12,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俗语说,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在昨天叻思华小董事部到首相署见了那吉,领了300万支票后,隔天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在陪同再益回选区谢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因为州政府在处理拨款是”遗漏”叻思华小的拨款,不知乌雪的华裔选民,看了会有何感想。


乌雪败选的原因,绝对不是州政府没有拨款给叻思华小那么简单,单看这次补选,民联获得华裔接近八成的支持率就可明白,许多评论家或学者都分析得很清楚,民联会败选乌雪,是因为民联当了两年的州政府,并没有重点发展乌雪,让乌雪无法跟上州政府的发展步伐,成为了雪州落后的地区,当补选来了,乌雪人民感受不到民联政府的诚意,把票投给了国阵,这是无可厚非,实属人之常情!


在叻思华小董事部拿到国阵的300万后,就算雪州政府在这是给予无关痛痒的5万拨款,最多只是锦上添花。刘行政议员还想在这时为雪州政府加分,会不会太迟了?况且这也非君子作风,会让国阵成员党,如马华、民政藉机大做文章。

要拨款,为甚么在补选前或补选间不拨,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才来拨款,这可以辩称这不是补选糖果,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时忙羊补牢已维持已晚。与其把款项拨给叻思华小,为甚么不把这笔拨款拨给龙邦华小,兴建更多廉价屋或给广东义山不更好吗,况且他们到目前还没拿到任何拨款?不然,拿这笔钱去发展垦殖区,以为下一届大选做准备也好。别忘记,公正党的再益在垦殖区里一票都拿不到,这不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群吗?他们完全不知雪州已经变天,新政府是谁都不知道,难道雪州政府一点危机感也没有?

乌雪补选结束,民联在检讨败因后,应该在当下立下更完善的机制,深入民间,照顾每一个族群的福利,才能真正造福人民,而非马后炮的有样学样,让选民们误解政策有偏差,认真看待选民的意见,才有重夺议席的可能,否则将会失去更多。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一, 五月 10,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里,董教总若要成功申办大学,其实还需依政治气候的变化。在还未来临之前,我们是否有准备妥当,以在申办成功之后不至于只挂上大学的招牌,实质上和其他私立学院没有两样的局面。

据笔者近些年来参与新纪元所略观察到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无时无刻都在梦想着要创立一所大学。这毕竟是一件好事,新纪元获得批准,把大家的梦想更推进一步。然而,华社多年都没有忘掉南洋大学遭关闭的遗憾。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把新纪元塑造成"南大模式",或者说我们心中的大学就只有"南洋大学"才是真正的华文大学,抑或只有"三院九系"才称得上是大学。我们对大学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1980年以前的时空。因此,新纪元及董教总领导人就凭着过去的南大的记忆,再结合国内现实的市场需求去筹办新纪元。

近一两年来要求复办南大的呼声日益增大,更有"网上南大"的概念出现。这项概念获得全球南大校友热烈讨论,详细的计划正在草拟之中,预算大约需500万加币1 。主导这项计划的是南大数学系第一届毕业生, 前南大研究院院长郑奋兴教授。郑教授在谈论如何筹办网上南大的几番话,给办新纪元的我们一番启示:

"众所周知在这全球竞争之中,要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非常有前瞻性,非常有想像力,非常有革新精神与创意。

当然,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好罢,让我们考察世界市场的需要,看看那些科目最热门,就提供这些课程好了'我们也同样会遭遇失败。

正确的途径是:我们提供的课程一方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一方面也要是我们本身的强项,这样才能提供高水准的课程,在全球网上大学之中占一席位。" 2

根据郑教授指出,网上南大要开的科系是:数学与资讯系、中英语文系、数据艺术与数据音乐系及创意性教学系。相比之下,新纪元目前拥有的科系如商学系、中文系、资讯工艺系、媒体研究系、美术与设计系及社会学系,它们会比国立大学来得有水准?还是能够与私立大专平起平坐?与国际大学相比又如何?我们科系的强项在那里?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开办这些科系?这类问题都必须被一一详细讨论及解决的。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星期四, 五月 06,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黄义杰


黄浦江畔,烟花与水柱相互映辉,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掀开了序幕;当然,华丽眩目的表演也为13亿中国人民在外国人面前挣足了“面子”。在黄浦江畔那巨大的屏幕上,有一幕展示了一个大大的“和”字。中国政府向来对内强调维持稳定和谐社会,对外也保持着争取多边的、权力平衡的国际关系的外交路线,在重要的国际盛事表演上强调中国对“和”的注重,并不令人意外。

坐在电脑前观赏着开幕仪式的视频,望着那个大大的“和”字,心里突发奇想:“和”字拆开来就是“禾”字与“口”字,要维持社会和谐,不就是让每个人的“口”都有饭(“禾”)吃就得了呗?中国政府越声嘶力竭地高喊“和谐社会”,社会真实面却似乎越让人觉得讽刺:房价高企乃至电视剧《蜗居》引起巨大共鸣、大学生失业问题严重乃至“蚁族”现象普遍、地方政府强拆民居乃至人民自焚抗议(死了之后还要背负“暴力抗法”的罪名);近日还出现了四起砍杀幼稚园学童及小学生事件,可以感受到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怨气。

在赤道的马来西亚,“一个马来西亚”同样的被政客们喊得声嘶力竭、同样的在人们生活中变成泛滥用语,但也同样苍白空洞。原本没有人会去思考“有几个马来西亚?”的问题,首相纳吉推出“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后,政客与既得利益者的言行以及没有出现符合这口号的政策,反而令人思考“马来西亚到底有几个?”。副首相慕尤丁的“我以马来人为先”立场以及土著权威组织主席依布拉欣的猴子戏言论也就罢了,但网络媒体一直致力于报道的设立最低薪金制的呼吁以及原住民鲜为人知的艰苦生活等社会底阶层问题,却也没有得到国阵政府应有的重视和快速的行动。

确实,大部分的选票并不来自于血汗劳工和偏远地区的原住民,于是高喊“一个马来西亚”的政客可以大摇大摆忽略之,或转移社会热点、或干脆就像腰斩第二电视台(TV2 )《前线视窗》系列节目一样,让媒体“闭嘴”。

于是,看到这些低薪劳工、艰苦原住民的新闻,对比平日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更令人觉得似乎马来西亚从来就不像是“一个”;而当NTV7《非谈不可》制作人黄义忠辞职明志以及《前线视窗》原住民系列被腰斩后,对比中国政府同样的对媒体、民众言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让人叹息,强权暴政维持社会“和”谐的做法,往往是着重确保每个人的嘴巴都得闭上,更甚于确保要做到每个人的“口”都有饭(“禾”)吃。没有异见,即为和谐,政权的稳定就是社会的“和”谐。



在网上搜索“基尼系数”这个经济学术语时,除了会看到“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7,贫富悬殊情况极为严重……”之类,往往也会看到马来西亚也被提及。虽然中国有数不清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社会不公现象,只因马来西亚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程度,用“基尼系数”这种数学方式也算得出来,是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的。我国因为五十年来扭曲的种族主义政治观导致了同样令人头皮发麻的利益寻租、朋党牟取暴利问题,已经离“每人的口都有饭吃”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很远了,今天是劳动节,尽管现实使人乐观不起来,还是祝福广大的社会劳动者们 。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星期二, 五月 04,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等了两天,叻思华小总于拿到了300万,纳吉今天一拨,华社的票会回流,但会回流多少,目前还无法预算!当然,有人说,也因为在乌雪补选中,华裔不是造王者,所以不须对华社那么好,应该多照顾巫裔和印裔,很明显这些人不会做生意,纳吉比较聪明。

另外,叻思华小拨款事件中,马华领袖非常被动,魏家祥说这不是他权限,老蔡说相信首相会兑现承诺,按照这个目前情况,缺乏勇敢和勇气的马华看来没什么希望挽回华人票了,整个拨款事件都是首相署(巫统主导),马华从领袖只有一起合照的份,也可能是应记者们的要求凑人数,让画面不会那么难看。(拨款给华小,怎么可以没有马华部长们呢?)


这也是看出党产有二十亿的马华,却无法很好的照顾华裔同胞的权益的悲哀及无能!� 如果马华多几个林冠英、倪可敏就有救了,不然蔡细历做了总会长,马华还不是一样抬不起头,学习不依靠巫统,马华才有进步。多一个黄燕燕,周美芬这种领袖,马华都会死得很快。不过,也在这是看到,民联的新对手的出现,即是一个会派钱的巫统。


当然,接下来的补选,国阵应该还是会继续派钱,民联要不要陪他一起玩,这要考民联的智慧了。但是民联不能空喊口号,每天发梦期待进军布城,林冠英所指的好政府应具备的条件,也敌不过国阵的所谓好政府(就是会派钱,就算派的是人民的纳税钱)般动心。人民在目前经济未完全转好的情况下,派钱这招非常受用,当然纳吉懂得派钱,自然懂得在另一边赚回来,懂得让钱财达到细水长流,源源不绝的境界,这才是生意人的高招地方,而纳吉也具备这一点。

派钱已经完全征服了民联,安华所提倡的尊严的说词,那民联能不能在派钱这个平台与国阵一争长短呢?也可以派钱派的很有尊严。那就要看民联有办法培养更多像卡立般的企业家加入了,如果未来的补选民联依然停留在空喊口号,还以为每个人民都会为民主奋斗,可以舍弃金钱的诱惑,那安华的办公室一定要有温饱是民主的必要条件这个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进入布城才有望了。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一, 五月 03,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欧阳捍华

马来西亚大专教育在近年起了许多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私立大专的崛起,无论是由民间、外国大学或私人机构所创办的院校。 这无疑对我国人民带来许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让大专教育加速普及化,为更多无法挤入国立大学的学子提供一个替代的选择。当然,随之而来也有衍生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谈。

新纪元学院(以下简称新纪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98年3月1日开始上课,继南方学院之后第二所由华社所办的高等学府。这实现了华社多年的愿望,并且完成了我国的华文教育从小学、独中到大专的完整体系。

新纪元诞生在我国大专教育竞争激烈及全球化冲击的环境里,它除了要面对目前生存的问题,以便日后成为国内优秀的大专院校的挑战外,还要思考如何走向国际社会,与世界一流大学较一长短,这些问题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给予关注的。

首先,笔者要提问的是,华社及董教总那么多年费心费力辛苦筹款,所要办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是一所和普通私立学院一样的学店,还是真正具有学术水准的高等学府?在新纪元还未成立以前,华社都在喊我们必须要有完整的华教体系,我们要办一所母语教育的大学。但由于政治因素,只容许新纪元学院的成立了。

现在,虽然有人在高喊我们要办新纪元大学,但呼吁"我们要办一所具国际水平学府"的人却少之又少。其中的因素是我们只一味追求一个大学的"框架",但是"框架'里要放什么"画",则必须等到"框架"做好了再说。此外,另一项因素是因为新纪元的成立已经满足了华社心理上的需求,那就是"完整的华教体系"的架构基本上已经建构完毕,等新纪元大学成立后,整个体系已经圆满,再也没有任何的奢求。

笔者依稀记得,董教总的几位领导人曾经三番四次提到,新纪元虽以学院为名,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大学的水平。既然"大学"之名不太重要,那么为何却要趁学术研究制度还未建立起来之前,就要匆匆为新纪元冠上大学之名?我们是否只在追求更"大"的大学,而忽略了大学所应有的本质?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商学系毕业,他于2002年获得英国University of Bradford学士学位,目前为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星期五, 四月 30,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再益虽然在乌雪败选了,但其实是非战之罪,不是因为再益的品德造成了他的败选,更大的原因是这个地区缺乏州政府的妥善照顾。

其实,在选举开始,民联三党已经对这场补选作了最坏的打算,即国阵回夺回这个308大选所失去的议席。国阵要取下这个议席,其实是易如反掌,因为身为雪州政府的民联在乌雪期下的三个州议席,竟然全都是反对党的,而公正党能在308大选以198张多数票夺下乌雪,被拿回已经是注定的,互相指责也於事无补。

在这八天里的竞选期里,给笔者的感觉,这个地方真的很像世外桃源,没有真正的去里面走过的人,无法感受乌雪地广人多到令人惊讶,前州务大臣基尔或现任大臣卡立是否有想过如何发展这块地呢?如果不是补选,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地方的淡小没有水与电供应,巴东加里没有超市?<<星洲日报>>的专栏作者林瑞源的一篇文章50年VS2年,看了的确让人深感痛心。上任后信心满满的宣布雪州首20米免费水供的雪州CEO大臣卡立是否有想过, 乌雪竟然会没有电流和水源供应的地区,这是否已经活生生打了自己一巴掌呢?公正党竞选失败,看来他真的无法推卸责任。

以前反对党要谈改革,常常埋怨国阵无一视同仁,只发展国阵的地方,但是308后,民联一夜之间做了州执政党,卡立州政府在不断提出令人振奋的政策的同时,在反对党执政的地区有是否能打开自己的胸怀,对这些地区也一视同仁呢?还是依然在选区是不是自己执政的地方里继续打转。
再益输了,公正党弄丢了乌雪,可以有千万个理由,你要说乌雪马来人抵不过国政的金钱诱惑也可以,说乌雪人民未能完全接受再益的道歉也罢,要说被最近公正党的跳槽事件影响也不会错,但乌雪如果不再被州政府认真看待,相信他将依然还是雪州政府最大的一个缺口,也会是卡立永远的致命伤。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甚么国阵的银弹攻势会如此受落,如果翻查会这段时间国阵所需下的种种承诺,民联州政府是没有一样可以媲美的,虽然选举派糖果是一种贿赂,是人民的钱所以应该拿,但难道州政府的钱不是来自人民,所以可以不用派,这个问题或许一向能言善道的倪可敏律师也很难回答吧!身为州政府却放弃了这个表现的大好机会,在三餐温饱(基建不足和地方落后)的人民,有何得何能来谈民主及两线制的重要呢?
相信乌雪人民不是希望走回头路,也不是如民联的说词般,不应该贪国阵的盈头小利,,民联共主安华在最后一场讲座呼吁乌雪人民,应该将它提升为尊严之战!


哈哈…这叫乌雪人民太沉重了,地方发展那么落后,又何来体现尊严的重要性呢?这和未学习走路,就想跑步的道理不是一样吗?

当然,两星期后的诗巫补选,这场乌雪主场之战赢不了,民联作客诗巫会更加辛苦。听说诗巫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希望民联不要将再乌雪用过的一套搬去诗巫再循环使用,否则结果不会差多远(可能和这场补选的战果一样)。民联领袖必须痛定思痛,认真的想一想诗巫人民想要甚么?一味的通过揭发国阵内部的问题怂恿把票投给民联,何不向诗巫人民展现取代國陣政府的诚意呢?但愿民联不会再犯下这次在乌雪所犯下的相同错误,否则华佗再世也救不了民联.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三, 四月 28, 2010 | Posted in
作者:杨钦宪
历史是一个冷漠,又无情的字眼,可是,它又富有感情,他就像人类的性格一样,充满了不知名的矛盾,人类的矛盾需要短时间去提炼而得到个人思想上的升华,而历史则是需要通过了 几百、甚至几千年的考验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是近代史却还是停留在争论中间到底谁对?谁错?都有待人们与时间的提炼。现代史有无限的大时代存在,而生活在大时代的小人物往往是最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也是最痛苦的一群。

大时代,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误解人性的一刻,就像作家郁达夫,也曾经被人誉为“汉奸”直到日本的士兵讲明了,他的死因才得以一雪冤屈。这是名人的误解,但是小人物呢?可能在千百年后,都没人能替他们辩解,他们的原因甚至是研究也非常的缺乏。曾经听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来南洋的华人都是“不爱国”的,但是,又有谁知道,其实来南洋的华人,是迫不得已,到了他们老的时候,却是归家无门,甚至是因为工程而家乡消失了。其实,当回想到这些情形,到底我们的文化是对?是错?我们应该对故乡充满着希望,还是对故乡充满着失落,因为我们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回去了也是被人嘲讽。

大时代,对于英雄或者枭雄来说,是一个创造自己霸业或事业的时候,而对于被历史遗忘的百姓,可能是一种历史永远无法抹灭的伤痛。英雄与枭雄在大时代可以创造历史,改变历史,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带给历史永远的问题,就像抗战成就了蒋介石,而“国共内战”成就了毛泽东,蒋介石因为到了台湾,也为历史遗留许多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功过成败,又有谁去想过平民老百姓。战争中,有许多的人被叫去当兵,但是,回来的又有几个。即使回来了,他们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吗?就像在“文革”中,当过国民党官员会被批斗,做过日本工作的人,也会被翻旧帐。在这些大时代里,产生的或许多对于平民老百姓的问题,往往无人问津,像叶子般慢慢的凋零,随风而逝,不会有人去关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大时代,或许对于政治家来说是一个创业的时期,而对于人民来说是亲人的骨肉分离,家庭离散。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在这些胜利者存在的大时代,他们可能是为了更多人民的幸福,而发动战争,战争中却有许多的因为政治家的成败而大迁徙。从古至今,民族大迁徙是无可避免的,近代最受到人关注的或许不是关于民族的大迁徙,而是1949年的“大迁徙”这也使得很多的平民老百姓就此流落在台湾,永远回不去,但是,他们的历史有人去替他们书写,这是他们的大辛。可是在这一时期,二战后的德国人,或其他国家的迁徙又有谁去真正的关心过,他们的处境,或许他们也像台湾的“外省人”一样,永远回不了家,即使回了老婆改嫁,儿子忘了他,这是没人知道的故事。

大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当在胜利者的历史中,大时代,往往是最好的时代,可是,最坏的时代,又有谁去真正的关心过,大时代的人民是最无辜的一群,但是,他们的下场永远只会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流逝。。。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十届中文系毕业生,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中文系。
星期一, 四月 26,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不久前,乌雪补选提名日,我们的副首相很厉害,他说国阵的乌雪候选人卡马拉纳丹的名字和“一个大马”息息相关的,慕尤汀说:“卡马拉纳丹的名字是由代表著马来人的卡马,华人的亚伦和印裔的纳丹,这个宣传味的确太明显,同不同意他这番言论就要见仁见智了。

但是,慕尤汀言下之意,不知是不是在说前国大党乌雪国会议员巴拉尼维不能代表三大民族,在国阵政府强打“一个大马”之际,如果“和丰之狮”三美早点想到推选卡马拉纳丹的话,至少不用被老猫烧须,也不用被巫统狠狠的将了一军,无颜面见江山父老了。

当然到目前为止,媒体都一致认为,国大党在整个遴选过程中,已经被巫统玩弄在鼓掌之中,一旦完成“国阵党”后,国大党就会正式进入博物馆了,当然进入博物馆了,不只它一个,盟友民政党和人民进步党也可能会陪伴。 乌雪是国大党很重要的议席,为了将这个最后一根稻草给拿下,国大党唯有全力以赴,想尽办法也要赢,就算一票也好。但是要怎么赢呢?

卡马拉纳丹虽然是公关老手,但却对议题敏感性不足,看他受访时回应“PERKASA”的看法时,真的令人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为甚么可以将PERKASA土著权威组织当成是捍卫本身的族群?这种按著良心说的话也讲得出,看来国阵还是派了一个“傀儡”上阵而已,和公关应该有的处理课题智慧完全格格不入。 说真的,虽然卡马拉纳丹虽是不错的人才,但其形象及风采依然不是再益的对手,除非能找到敌人的很大错处,否则这样补选依然与赢输无关,只有多数票的多寡而已。再益是不是演讲高手,或具有捍卫马来人权力,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场补选中,以再益的名气,依然是大象,卡马只是一只超级蚊子。

或许,卡马如果是独立人士,那或许有一线希望,因为背负国阵和国大党的包袱压力太大,这是他的致命伤,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转干坤,为国阵和国大党洗底,所以只能把这场补选当成是一个经验罢了。 不过这场拿经验的补选,最终结果是卡马胜出了,他这只超级蚊子的命运是为国为民还是十足傀儡我们也很快就会看到。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五, 四月 23, 2010 | Posted in , ,
-简引古谷实和他的漫画

作者: 邢诒旺

III.《飙吧!青山兵团》(注10):一个摩托车团的故事。可算是前两部漫画的某种中介。摩托车的追求和保养�quot;生活"的缩影,各个团员又是各层生活的典型人物──如继承大批遗产的秃头多毛兼单身青年、有家室而又好色偷食的小店铺老板、大学生等,勾勒出的是近于前两部漫画所描绘的一种无聊和茫然。

所不同者,人物的年龄比较高、社会的层面比较广泛。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漫画的主角都是懒惰、软弱、爱讲大话到极点的家伙,但他们都有一位漂亮女生,带着母性地爱他们,包容他们。这可能是作者的某种情结,又或者竟是人心最柔弱的渴望了。

3. 自便自变总之,不骗你,古谷实的漫画能笑到你残,我已亲身,且找过几个朋友来实验证明。但他所描绘的残损(缺德!),并非一个人可以笑的那么理所当然的,否则我们所剩的将只有残酷,和作者的陷阱(作者可能亦囹圄其中):一脸贱相(注11)。另,这三部漫画都属于限制级,不便之处,请自便。


注释
注10. 香港版译作《GOGO茂利飞车党》,台湾版由昌文出版社出版,4本完。

注11. "一脸贱相"是《当我们同在一起》中的对白。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中文系毕业。
星期二, 四月 20, 2010 | Posted in ,
作者:黄义杰


上周日,少数以敢言著称的中国媒体之一《南方都市报》刊出了一篇评论,作者洪振快不点名地指出该国“党国不分”的现象,并批判该国人民“党国不分”地盲目“爱国”,陷入了当权者设下的“爱国就必须爱党,不爱党则不爱国”观念误区。中国的言论尺度甚为有限,这篇文章显然立即受到关注,笔者也是在《东方日报》国际版看到这则新闻,新闻引述香港《苹果日报》得到的洪振快回应说:“谬误变为真理,常识成了异见”,作者说他只想“让常识归位”。

好奇心使然,笔者立马去《南方都市报》网站,有幸在它被“和谐”之前阅之。读毕,笔者不禁感叹,其实“党国不分”的何止中国人民?自独立半个世纪以来未曾发生过联邦政权轮替的马来西亚,又有多少人搞得清这个基本的政治概念?国阵政府通过种种法律,长年累月灌输人民“反政府”即等于不爱国。国阵政府眼中的“反政府”定义可一点也不狭隘,质疑政府政策而做出种种抗议行为的人,随时会被套上这顶帽子,于是举凡和平游行、纠察等,很容易就被视为企图破坏公共秩序;举凡通过论述质疑政府政策者,也很容易被套上煽动群众对政府的憎恶情绪的帽子……

国阵政府和中国政府在灌输“党国不分”观念上看来都可算是成功的。没有经历过彻底的政权轮替,导致国阵五十年来都可以容易地灌输人民“政府即国家”的观念,乃至于投选在野党即等于否定独立先贤、公务员理所当然应支持现任政府的荒谬说法,流窜于这个被誉为多元种族典范的东南亚国家。“党国不分”的灌输,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手段,已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尤其年轻国民普遍不了解政治常识的“配合”,更是不容易走出思维误区。它的成功,除了导致部分人民畸形的“爱国”心态,以笔者浅见,也导致了另一部分人民情绪化的“不爱国”心态。


人才流失问题困扰我国多年,笔者一直在观察身边亲友及一些网上言论,似乎许多人,至少是华裔年青人,想要移民或在国外工作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看不到马来西亚的政治前景。许多人对政权轮替根本不乐观,甚至有少数人因为缺乏基本的民主政治常识,对于政府和国家的概念也没搞清,即认为“政府即国家”,而国阵多年不公平的施政早已“深入民心”。年青人间有那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用以合理化向往发展国家、用脚投票的行为:“我爱马来西亚,但马来西亚不爱我”,几乎一并“反驳”了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名言“别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先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不爱各位的是“马来西亚”,还是“马来西亚政府”?或许有人会问,现状让人悲观,思想上的懒惰、消极的逃避行为(指移民),可以换来舒适的生活,那为何要花费力气去改变不知是否终可以被改变的现状(指换政府)呢?笔者真好奇,如果领导黑人运动的马丁·路德·金和无数当年的美国黑人也屈服于现状、如果当年发起法国大革命的法国人民也屈服于强权暴政的现状、如果百多年前的妇女们也选择继续乖乖听天由命而不发起妇女运动、如果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先驱们也不愿和“朝廷”对抗,今时今日还会有哪个适合移民的适居地区?

思想上的懒惰、消极的逃避行为,确实是比较舒服的选择,也就因此,大部分人都只相当乘凉的后人,没有人愿意当种树的前人。我们自小读了一大堆先贤的历史,记住了、在考卷上挥洒出来了,可没学到先贤们的半分形神,只怕连“族魂”林连玉的奋斗和教诲,在我们这些坐享华教成果的莘莘学子眼中,还未必比得上一纸外汇的价值。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
星期日, 四月 18, 2010 | Posted in , ,
-简引古谷实和他的漫画

作者: 邢诒旺


2. 玩到残,笑到你残
这环节难写。就像看电影时,有人在假厉害地抢先跟你说接下来会发生甚么。那么,随便简介他的三部作品吧。

I.《去吧!稻中桌球社》(注8):作者一炮而红的作品,还搞到有聘请"稻中女郎"来宣传、及"主角真人版"的造型照等副产品。故事是描写一批参加桌球社的初中学生的生活。主角前野创出的桌球招数有"露鸟发球"、"地铁站发球"等,并且是"去死去死团"的团长。"去死去死团"的主要活动是破坏他人恋情、偷穿女生制服、收集一年份的屁来轰炸人,等等。人物形象可说无所不用其极,有丑怪到极点的,也有俊的美的。

比较突出的人物像大村拓哉(只不知名字是否台湾译本杜撰?),真是把偶像/信念玩到残,笑到你残。而其中几段恋爱故事,又可见作者的细心观察兼抵死剖析,读来莞尔。这部漫画据说是依作者的少年生活为样本,则它和法国意识流经典《追忆似水年华》,其或能并论乎?

II.《当我们同在一起》(注9):离家出走的几个少年及小孩,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因缘聚会,吸强力胶、偷窃、私自住进未出租的空单位、卖屁股…并辗转被一家理发店老板收留。理发店老板的女儿阿彩是个美丽善良又好身材的高中生,丧母两年,且一直为"人生是甚么"所困扰;对这几个"坚强"男生的生活感到佩服和好奇(阿彩发现这批男生的时候,他们正因为被租户发现而沦落在天桥下,且财物被其他流浪汉骗走),而把他们带到家中。故事沿此展开。阿彩和她的家其实含有很重的救赎意味,是天使和乐园的形象。

作者透过人物不断认真地提“人生是甚么”的严肃问题,又用各种恶劣的玩笑来应对,有其独特的美学态度。有道是"人一思考,上帝便发笑",难道说这一批耍白痴的家伙竟隐隐然应和了上帝?其中有一则不算新鲜但份量挺重的笑话/问题,反覆由一个貌似外星人的虚幻形象提出:这里有一个按钮,如果你按下,你的人生就会重来,你按不按?

注释

注8. 香港版译作《去吧!稻中兵团》。台湾版由尖端出版社出版,13本完。

注9. 香港版译作《废柴同盟》。台湾版由尖端出版社出版,4本完。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中文系毕业。
星期三, 四月 14, 2010 | Posted in , ,
-简引古谷实和他的漫画

作者: 邢诒旺

1. Grunge?
如果你向瘫在泥地的Grunge(注1)巨将Kurt Cobain(注2)伸出悲悯的援手,我在想,他会恨不得咬死你吗?也许对他来说,你正在剥夺他仅存的资产──这一身卑贱。他竟因此(卑贱)而称霸当时的西方流行乐坛,富贵!又或者,他会如古谷实的漫画人物那样,恋乳/母/物癖(注3)发作,蛇一般随棍上,紧缠你,直到一同毁坏?因为,除了卑贱,他也许已经丧失了其他的认识机能。

当一个人或社会,把"沉沦"当成唯一的浮木,那真是"沉到底"了吧!彻底的Grunge(如果真有)乐于(如果快乐)玩秽物、玩变态、玩伤害,往往就为了"不让你捉到我的缺点"(注4)。毁坏尊严,又拒绝他人的可怜,这能叫无耻吗?这将不是表面的扮野(注5),而是一种损伤的生活形式!而在今时,这形式已经构成一环社会生态,且显得像非洲草原上的吃肉活动那么自然(注6)。

有人以Grunge风格比喻古谷实的漫画,然而,我从其中毋宁看到一种救赎(注7)。先不说内容,单就其画功的日益求精乃至细腻──如果不是商业因素的侵蚀/包装,我们实在可以看到一份努力、小心、近乎诚实的生活态度。



注释
注1. Grunge,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风格。原本是美国俚语,意指"难看难闻,肮脏丑陋的东西"。是一种包含反深度、反技术、反规范、无耻(无不等于没有)等等的,反面的深度?

注2. Kurt Cobain(1967-1994),是乐队Nirvana的主唱。

注3. 唸唸看这语言游戏:fetishism+ Oedipus complex= fucker。拜物+恋母=浑蛋。

注4. 古谷实的戏(!)语。"差点让妳捉到我的缺点"是《当我们同在一起》的对白。

注5. "野",广东话,"东西"也。扮野,犹言装模作样。

注6. 也许自古已然,因为人性。只是现时文明制度近乎纯粹的运作(君不见多少"专家"的经济预告及策略都变成笑柄),仿佛损坏的机器,反过来摆布、驾驭人;文明的禁忌或信仰因此缺堤了(丧失规范的功用),人欲的难治也在此时此地特别突显。人性的洪荒。

注7."救赎"这词汇充满买卖意味,挺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口腹──尤其当漫画作为一种工商业。如果用"发泄",则说了等于没说,因为Grunge本身就是严重的社会性腹泻。至于要说"解脱",以古谷实目前的作品而言又似乎未至于,我如果这么形容它,恐怕徒然沦为"虚脱"。或者可以说,古谷实在创作中表现的进步才是解脱的过程。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中文系毕业。
星期一, 四月 12, 2010 | Posted in ,
作者:李益南

以上的就是根据条件,制作出的模型结构。其模拟运行的结果如下。


图5,累计资金。在10年内就可以回本。过后继续增长,到下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下降,然后又继续成长。






图6,累计资金包括每年提取270万给9间独中,每件独中30万,大约15~16年回本,资金周期第一年的降幅比图5大。



图7,累计资金包括每年提取360万给9间独中,每间独中40万。公司将会长期面对亏损。






当然,如果将公司的累计资金拿去作为另外的投资,而独中每年从公司提取的出来的款项是渐进式的,例如,每年30万,到40万,40万,到50万。那么公司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再作另外的投资。长期来说,每间独中的所得到的款项将可以超过每年40万这个幅度。


作者为第一届新纪元资讯工艺学生,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卑尔根大学就读系统动力学 硕士课程。
��
星期四, 四月 08, 2010 | Posted in
作者:刘国伟

『一个大马』推出之后,被许多评论人以及在野党批评的一文不值,不是不明其葫芦卖什么药就是空泛之谈,整个口号顿时除了好听兼容易朗朗上口之外,基本上就没什么特别。

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这种流于表面的口号,其威胁之大,依然让在野党领袖个个心惊胆跳,深怕被这种简单的口号如反清复明般『骑劫』人民的思想,所以最近,在野党不只如往常炮轰这个口号,还举证这个口号是抄袭他们口号的次货。

在不久前,我们在野党领袖安华在议会厅表示国阵政府的『一个马来西亚』是抄袭『一个以色列』口号。他也促请首相纳吉亲自到国会,向国会解释及证明他所举证的言论,搞到首相署部长纳兹里愤怒地要求将安华送交特国会特权委会调查和处置。

之后,为了这件事,安华举证支持他的立场,合情合理地大事渲染这个课题,他也进而揭露有关以色列前特务渗透警队的消息以及指控一家由两名以色列特务负责的公司Asiasoft,竟然受委为警方保安系统的子承包商,甚至在武吉阿曼警察总部上班的消息。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某部落客在面子书(facebook)所留下的一句话,『到底一个大马是否抄袭比较重要?还是一个大马能否贯彻更为重要?』

若真的要说一个大马是否抄袭『一个以色列』口号,我更想起了时事评论人王维兴在去年年中某篇文章中所言,『一个大马』类似澳洲前总理霍华德(John Howard)曾于1980年代提出的『一个澳洲』政策,两者不同的是,前者是小国口号,后者是大国政策。

这样说来,『一个大马』的源头搞不好不只是『一个以色列』的抄袭品,还是『一个澳洲』的抄袭品,但是即使我们论证了更多这个口号的抄袭之处是源自哪里,也始终无法让人民深刻感觉到在野党此举带来的意义在何处?

或许在举证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发现许多国家机密,不过对于小小人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这口号的引领之下,我国人民生活素质、政经文教、种族宗教问题是否有所改善。

在野党应该做的是,去关心『一个大马』底下是否还是马来人优先,大马人其居次,这才能让人民了解『一个大马』其实只是一个执政集团推出的一个假象。

而至于一个大马是否是抄袭,这个问题早在近一年前经已不言而喻了。


作者为2007年新纪元学院媒体系毕业生,现于新纪元学院校友会理事。
Category:
��
星期三, 四月 07,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王声宾


每天早上当我们一翻开报章,就可以看到很多大专院校刊登的广告和其他商品的广告放在一起,各种各样的配套都有。大专教育已经变成高利润的商品,而且还是 "钱途无量"。

我国的各大专院校不断的强调自己与某某外国大学挂勾,提供某某大学的学位课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修完大学的课程,而且这样就觉得自己是一所有名的大专院校。这样的大专教育真的很了不起吗?

就如工业一样,如果我们只会不断的吸引外资从事代工的工业,而不会从中学习他们的技术自己做研发,开发自己的品牌,我们永远都不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教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只会拿别人的课程,而没有自己的课程,那不是代工教育吗?这样的代工教育能让我国成为卓越的教育中心吗? 除了要有自己课程外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于一所大专院校来讲就如一家工厂的产品研发,如果这家工厂不做研发,每天只会做代工,那这间工厂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品牌,永远都不会出名。


大专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一所大专院校没有做学术研究,那这所大专永远就不会有自己的品牌。一所大专院校会有名或有地位并不是这所大专有很多学生或有很大的校园或提供很多的课程,而是因为这所大专有自己的品牌。我国不应该把大专院校看成是单单的技术训练场所,大专院校应该是提供技术及开发的场所。提供技术就是教导学生专业的知识,而开发就是对新的事务做研究。

商品教育并不会让我们成为先进国家,只会让我们跟在别人的后面。只有研究型教育才能让我们超越别人走在前面。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资讯工程系,现任加影市议员。
��
星期二, 四月 06, 2010 | Posted in ,
作者:李益南

黄章星在文告中引用了“热心华教人士”的看法,即“以地养校计划在第8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其意思是在前6年没有收入,但是在过后两年,即第8年,就可以是让收入达到1080万(1间独中集资120万,霹雳9间独中所以集资是1080万开发,即开发成本)。第8~9年的收入每年大约是500万左右。

根据以上的说法,估计棕油价格在440元左右。下图为收入的累计和流量图(Stock and Flow diagram)。


Actual tonnes per hectare per year = 油棕树每公顷每公吨与树年龄。

Plantation size = 2500公顷每公吨

Total tonnes per year = Plantation size * Actual tonnes per hectare per year

Price per tonnes = 490每公吨

Profit per year = Total tonnes per year * Price per tonnes

Income = Profit per year


支出(Expenses)

每周期第一年一次性的翻种投资。以上的就是根据条件,制作出的模型结构。
(待续)

作者为第一届新纪元资讯工艺学生,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卑尔根大学就读系统动力学 硕士课程。
��
星期一, 四月 05,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黄义杰


在某个夜晚,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号召,人们集体关灯一小时,借着这项举手之劳,想象着自己“自愿处于黑暗一小时”的行为可以被贴上“环保”的标签。早在这一小时来临之前数个月,人们已经奔走呼号,共同参与这项已举办三年的壮举,共同关怀人类居住地的未来。许多平日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城市中享受着物质生活的男男女女,这时高喊节省地球资源、预防地球灾难等,义不容辞地成为了“地球一小时”的庞大粉丝群。


没错,就是“地球一小时”。继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澳洲悉尼市成功号召220万居民关灯一小时后,这项活动在接下来这几年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常年活动,名为“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今年3月27日,全球十亿人、四千多个城市都参与了关灯活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是最多人参与的,估计在伟大口号的号召下,来年的参与人数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3月27日前,笔者也曾被朋友劝说参与这项活动。2008年,悉尼人民的关灯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活动以来,笔者从来也没参与过。今年,依然一笑置之。在网上,好些朋友对笔者及一些同样一笑置之的人不以为然,并极力推崇这是一项“环保”活动。笔者当然不敢否认这项活动推动环保意识的美好初衷,也极为尊敬那些奔走呼号的环保人士。然则,朋友们对关灯活动的“推崇”程度不禁让人啼笑皆非,是否不参与者就是“不环保”呢?反过来说,是否参与者就是“环保”呢?


首先,“地球一小时”的主要宗旨是推动环保意识,希望借着那一个小时的“省电行为”,唤醒人们的环境、资源、污染等问题的醒觉。它对需要长期耕耘的环保运动而言,只怕仅仅起着一种形式的效果。有个朋友说:“起码有省一个小时的电,聊胜于无咯。”没错,就是“聊胜于无”。许多环保人士正是呼吁人们不要把环保看成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而是在平日生活中,能够用环保袋购物(每次少用一两个塑料袋,聊胜于无)、用循环材料处理生活琐事(每次少用一些工业产品,节省一点资源,聊胜于无)等等,种种的“聊胜于无”行为如果能够被许多人在平日生活中认真执行,确实能起大作用。


然而,许多人似乎搅浑了形式与实际的分别,认为“关那么一小时的灯”就是“环保”,甚至有好些年轻人“关灯依然开着电脑”。亦即是说,“环保”似乎是必须“特地”进行的,还必须“特地”想想那一个小时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好打发时间;如果没有,那不好意思,只好在黑暗中继续沐浴在电脑屏幕的绚丽中。有些热情的粉丝则走不出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一副“环保者就应该支持、参与这项活动”的义愤填膺样子。


没参与这项“一小时的‘聊胜于无’狂欢”的笔者,则在翌日看到媒体大篇幅的报道时衷心希望,那些动脑筋在一小时关灯时“特地”想想得干些什么事打发时间的人,会在往后生活中身体力行多一些“聊胜于无”的环保行为,而不是仅止于此。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们离开房间、房子或任何建筑物时,会随手关灯、关水等等。生活中,如果能有其他更多的不需要“特地”思考该做什么的“关灯一小时”,地球资源耗尽的速度或许能缓和得更有效,而不是大家集体关灯,一小时后又集体启动电源。


或许,“环保”这顶帽子略嫌高了,现代生活的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耗费许多资源,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无意识地在“破坏”环境,只要主动减少消耗那么一些些地球资源,也算是功德一件了吧,正如一句名言所指:“这个世界不应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糟。”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五, 四月 02, 2010 | Posted in
作者:马绍伦


常言道:一个人对於一件事情的看法要和不要都可以有100种理由,现在逢乌鲁雪兰莪补选,虽然国大党已圈定候选人为巴拉尼威重做冯妇,雪州巫统以更高胜算为由要求国大党让出席位,做法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


其实国大党主席三美威鲁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我们重视选民的喜好,则没有任何一个印裔能够在大马竞选。没有任何议席是以印裔为主的。的确,在308后,原本在国阵底下已是蚊子政党的国大党,如果在原有议席出战的机会都保不住的话,那它有如何有机会在印裔社会抬起头呢?在这样下去灭忙是迟早的事。

我们常看到,每逢补选一到,每个政党都好像眼睛发亮一样,好像已为”有金拾一样,不抢不痛快,出尽法宝去抢原本就不属於自己的东西,将所谓成员党互相尊重及团结对抗外敌所有字眼都抛到脑后,那选民在看这种烂片时,那会愿意付费(投票)呢?所以投票率低,其实是怨不得人的。因为观众(选民)不愿买票进场(投票)。


无论是人类还是一个团体,尊重都是非常重要的学问,这可以很简单,也可以被扭曲,导致复杂化。但是,如果在政党与政党之间缺乏默契,而为了一个小小的议席在你争我夺,但同一屋檐下生存的确是顺得哥来失嫂意,但是所遵守游戏规则更为重要,况且大家同一条船却在户扯后腿,老大失去应有的风度,让人更为不寒而酥。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原来尊重成员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让与不让,选民无权做决定,也无法影响最终决定,但可以肯定是,选民可以在这次的补选上进行打分,至於选民会不会讲政党的合作精神做为评分(投票)考量,答案只有投票成绩出炉时才能知道。但如果是的话,那这场补选的结果应该大概猜得到了。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2007年媒体系毕业生,现于台湾铭传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四, 四月 01,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刘庆鸿

──阅读经典巨星张国荣
一、翻译例作一

我一纵身便能跃入

大浪,即不快乐

也不不快乐

长路漫漫,它

已被人海所淹没

等待修补的还有很多

我将翻山

下海

而寻求索



二、翻译例作二
纵浪

大化中,不喜

亦不惧。

路漫漫

其修远兮,

吾将

上下

而求索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2届学生,2002年中文系毕业。
��
星期三, 三月 31, 2010 | Posted in ,
作者:李益南



公司资金累积决定与收入与支出是否平衡。如果收入小于开支那么公司的将会面临亏损。以上的简单图表,就是公司资金累积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是为了解释公司每年累计资本的情况。右边为常年的收入(income),左边为常年支出。而中间的就是公司总共的累计的资金,也就是今年的净收入加上去年累计的资金。所谓的收支平衡是指收入等于开支,而公司资金常年维持在相同水平,即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收入是指采变卖棕油后得到的收入,而开支是每周期(23年)年第一年的播种费用。

至于管理开支,因为黄章星文告没有提供数据,在此忽略此影响。

油棕树种植的周期是23年,开始1~6年,因为农作物没有成熟,所以不适合采集棕油。因此在此阶段公司的收入为0.

在霹雳州油棕树的每公顷的平均收成是约每公顷4.10吨每年,而最新品种则是公顷7吨每年,因此在此假设油棕树最高的收成是每公顷6吨每年。油棕树的最高产量应该在14~15年之间。其它可以采集棕油的时刻应该低于每公顷6吨每年。
过后,第16年其产量将下降30%~50%之间。下列曲线图就是油棕的采集效率。垂直的是油棕每公顷/吨采集量,而打横油棕的生长年龄。

图2



(待续)


作者为第一届新纪元资讯工艺学生,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卑尔根大学就读系统动力学 硕士课程。
��
星期二, 三月 30, 2010 | Posted in ,
作者:李益南


依照以上图表所示,公司初期会有入不敷出的困境。过后资金会慢慢的累计,差不多8~10年后,即可收回成本,直到下一个周期及23年后,也就是另一个翻种的开始。

因为翻种费,公司所累计的资金将会减少。这种情况会一致延续到8~10年,然后累计的资金就会开始累计。直到下一个周期。公司是否能够生存是决定在第一个十年,如果不能够克服这资金短缺的情况,那么公司就不能运作,那么以第养校就是不可行的方案。

相反的,公司能够解决资金短缺的情况,那么它就能够以之前所累计的资金去应付周期性的翻种费, 独中也就不必向华社再次筹募翻种费。

校友会之所以认为“不妨接受”,很可能是考虑到10年后的情况。而黄章星所考虑则是第一个10年的困境。以下就是这个案例的详细分析。

(待续)

作者为第一届新纪元资讯工艺学生,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卑尔根大学就读系统动力学 硕士课程。


----------------------------------------------------------------------------------------------
附录:太平华联独中董事长黄章星文告内容(一)

长期固定拨款益处

1. 独中每年可获40万元的长期固定拨款,20年总计将有800万元的收入,使学校管理层觉得有固定收入保障,也使教育工作者不会感到为钱忙为钱忧。而以地养校计划中20年的棕油种植收入,扣掉各种开销及棕油价格波动存在的风险,20年后有没有800万元的净收入还是一个未知数。

2. 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提高的行政开销,或可申请额外拨款,较有弹性处理空间。

3. 让董事部有更多时间办好教育。

4. 有了固定政府拨款,学校将会减少师生筹款活动次数,让老师与学生能够专心授课与学习。
��
星期一, 三月 29, 2010 | Posted in ,
作者:李益南

针对太平华联独中董事长--黄章星之对于拒绝以地养校之方案,新纪元校友会曾于去年10月22日以文告表达本身立场,即独中要求制度化拨款以及接受前民联政府的以地养校方案。


可是独中应该接受地养校之方案吗? 校友到底怎么得出“不妨接受”这个结论呢 ?

本文将就此课题深入进行探讨。




以上就是一般上人们所认为的趋势。

种植公司初期没有收入。过后农作物成熟,,变卖后,公司开始有收入,公司资本也累积。这种模式到底是正确的吗 ?

先假设独中有能力管理好种植公司的条件下,分析这个种植关公司财务状况。

黄章星所给出的数据如下:
1. 霹雳有9间独中。每件独中需要集资120万以开发种植地2500公顷土地。
2. 土地不能够出售。
3. 油棕收成前5~6年没有收入。到了第16年棕油产量减少30%~50%
4. 油棕平均寿命23年,23年后需要翻种,9所独中需要向华社集资1200万至1500万翻种费。
5. 公司税务为25%6. 每间独中入不敷出50万。7. 第8年就可收回成本。

根据以上有限的资料,我们可以制作出种植公司累计资金的模型。


(待续)

作者为第一届新纪元资讯工艺学生,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毕业,现在卑尔根大学就读系统动力学 硕士课程。



��
星期日, 三月 28, 2010 | Posted in , ,
作者: 刘庆鸿

三、
因为,一切都可以由符号所展现出文本,不单散文、小说是文本,电影、音乐、种族、性别等也是一种文本,社会种种现象皆可如是。在这不同文本的书写策略里,便形成了各自的边界,拥有一套自己游戏规则,且偏向各自的"中心"。越是纯粹越是趋向分工,就越(自以为)是权威。

但,身为一个个体,我们从来便不能从一个单一的符号系统里头介定自己的身份。我们从来便是边缘的,而且需要认清这个边缘,我这里不是说私立相对官方的被边缘化,而是一种在文化上面对的数重边缘或者个人的数重身份。是以,在课程设置的同时我们便必须让学生了解各种话语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对一个文本进行不同的拆解,而不是只运用单一的话语。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边界,并能够在这些文本里头跨越进出,了解各文本均处于一种形式上的局限时,便会对于所谓的权威(性别、国家、种族等等二元论)有所质疑批判,而所说的跨越文本是了解各自作为一种叙述或书写策略的差别与偏颇,便应该再没有了一个占具主导性的文本作为支配。

四、
历史是由人用符号所书写的,而记忆便存在于历史中,并被各自秉持的书写策略所"扭曲"。但记忆是活的,不是僵化不变的,新的记忆将挑战/取代旧有的记忆,让过去成为现在,成为过去的现在以及了解现在的现在,而不被旧有记忆占据着现在便是迫切需要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概念,正是来自这些旧有记忆的塑造,质疑记忆的正当性以及其局限便是从根基处质疑了前者存在的价值。身为"私立",对抗某种记忆的侵略同时我们在消解侵略本身,我们所教授的不再是作为真理的圣贤书,仅仅只是一种可被质疑的文本;站在讲台上教师也不再是权威,只是一个随时面对批判的文本,教师不应塑造先知或权威,反而应该从自我处瓦解权威;进而,在面对传统上学校行政上的强制性权威及不合理的要求,必须有所质疑和批判,在这里学生会的学生自治便应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此,从这根本处着手,学生便能体认到现实中许多被合理化的霸权与偏见正影响着自身。

正是了解了历史记忆的不确定性,差异性,才能对任何以"民主"形式加诸于我们身上的影响和被想像而成的责任有所自觉,再对自我做导向以重建一个开放式且具有包容性的个体。在无政府与利维坦之间我们选择了民主,但不代表民主已经是确定不移的存在,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要弄清各个话语自身的局限同时,努力不懈的去争取,以教育为根本的实践,并成为现实及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2届学生,2002年中文系毕业。
星期五, 三月 26,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刘庆鸿

一、

关于未来,关于我们期待的,"理性"建构的未来版图,或许是一个推动力。或许,我们有着许多对于争取未来大学的憧憬并视为目标,成为一个未来──真实,现实──过程的虚构性想像力里,版图侵略了现在,现在成为虚妄。在这集体的压力里头,个体却往往容易被忽略抹杀。

二、

作为前提,我们所争取的不是民族教育而是华文教育。再放大一点,我们所争取的是教育自由本身,不单是华文教育,这应是我们所共知的。大专学府不是凭空而起的,其好坏甚至可以上溯到中小学教育,在我们以经济和未来利益导向为前提时,也应在前期教育里注入一定的人文、美学与哲学课程,在我们过早分工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便省略了这些缺乏经济价值的课程。培养一个中学生在毕业后便已有基本的美学欣赏、思考批判与创造的能力便是需要的,并以大学作为延续的发展,否则往后的工作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作为一个相对"私立"的教育体制,似乎认为可以更容易避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器,避免教育成为一种按社会需要分配的职业介绍所。但我们不能陷入另一个矛盾,大专的对立面不是社会,反而是社会(的市场需要)一再的影响着大专。如果我们有着身为一个大专生的骄傲,恐怕那是一种相对的认为社会是比大学更低下的一层的观念,作为一种"精英式"的教学,就如我们被一直教导要有崇高的理想以期改造这个社会。在现在大专教育还十分不普及的时候,或许会对于大学有种期待甚至是拜物式的面对"崇高"的心理,可当未来国民的大专教育普及化时,或许这种光圈相应的也应会随之淡去,大专教育在未来的社会(或许在现在已经可以预见端倪)里甚至可能会转化成消费者所选择的众多消费符号之一,而消费本身(当然包括了学生运动)便有种嘉年华的狂乱性质在内。



或许,面对这种可能的结构性改变,我们必须对自身用理性划定的"权威"应有所自觉,大众文化渗入大专是必然且难以(无须)抗拒的事,大专又该如何与大众文化一起成长,在课程设置同时适当的纳入而不是排斥大众文化?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2届学生,2002年中文系毕业。
��
星期四, 三月 25,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黄义杰

不久前,雪兰莪州务大臣卡立依布拉欣接连两次援引《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解密州政府的官方机密文件,揭露前朝国阵政府在两项发展计划中的执行不当。根据解密的文件,现任雪州政府除了有意揭示前朝政府没有赚取早先预计的盈利,是为计划失败,明显也有意无意指这些计划中含有舞弊成分。

约在同一时间内,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正成为了热门的社会议题,只因广州市政府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财政预算,突破了中国各级、各省政府向来把财政预算列为“国家机密”而不予公开的做法。随着广州市政府这次鹤立鸡群的举动,引起中国评论界热议的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应如何更全面地把去年开始“宣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到位,莫让许多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者再次无故遭拒。

看到这两则新闻的对比,心里只能无奈苦笑。当然,若只谈财政预算,马来西亚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我国财政部长每年都必须在国会提呈财政预算案,并且必须经过国会辩论环节后方可通过。财政预算案必定经国内媒体详细报道、评论,过后政府官员也会忙于回应对于某些财政措施所引起的不满声音。相比今年才首次公开“内容简略”(《中国青年报》语)的中央财政预算、以及首次有地方政府公开财政预算的中国,我国确实略为“进步”。

然而,中国政府是援引白纸黑字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财政预算。尽管其“政府信息公开”的落实工作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中国政府依然是在利益与透明的挣扎中作出了努力。反观我国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成果上却仍然留白,非政府组织努力了多年的《资讯自由法案》,必须直到明年才有望在雪州议会通过,而执政联邦的国阵政府却完全无视国民对于资讯流通的饥渴。


在国民对《资讯自由法案》望穿秋水之际,雪州政府援引《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公布官方文件,揭前朝政府的丑,却令人感到纳闷。前年3月8日第十二届全国大选以来,揭露前朝政府弊端已经成为民联几个州政府的拿手戏,但同样的戏码多次上演就令人觉得腻了。据报道,州务大臣卡立本身在公布官方文件时,曾表示此举可以提醒日后执政者,“必须在决策时更加小心,因为所有纪录都将会被公开,所以任何决定都必须以专业标准来考虑”。

然而,目前在《资讯自由法案》仍未在州议会通过的情况下,公开哪些记录仍是这名大臣的权力;显而易见的是,至少目前卡立仍在行使这项权力来打击政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所有记录”。相比共产中国已从政府至民间都在理性思辨要如何更大幅度地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并且已有一些“创举”(至少以中国的语境而言),我国政界仍沉溺于以掌握资讯的权力来达到权谋目的,是令人摇头叹息的。

日前,雪州政府声称面对行政上的阻碍,才把《资讯自由法案》的提呈延迟至明年。因此,雪州政府与其继续陶醉于揭前朝政府的丑,不如加大《资讯自由法案》条文完善工作的速度与力度,以早日提呈、实施法案内容,为改善我国言论自由及启迪民智的努力上达到一些实际成果。


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十一届媒体系毕业生,目前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新闻学系。
Category:
��
星期三, 三月 24, 2010 | Posted in
作者:黎翰辉

最近,敝人埋头苦读,在寻找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的资料时。偶然发现惊人言论,发此骇人听闻之言论者乃堂堂马大教授身兼丹斯里头衔的邱家金邱博士。

邱博士劈头一句“华小栽培抄袭人才”,实乃高人一等的见识。对于在求学时,不喜引经据典、更讨厌用专家之言加强论据的我,顿生知遇之恩,又惺惺相惜、相逢恨晚。恨邱博士的是,为何不早在20年前将此高见说教予敝人,敝人也不需孤单一人远赴异乡过冬。

敝人听闻,受封丹斯里者乃对国家有建设之人。加上本身具有马大教授的身份,其知识才学加上见识应该是高人一等。想必其“华小乃栽培抄袭人才”之言论,肯定是没错!

本人赞同,论真材实学,自世界诞生了爱因斯坦、牛顿和阿基米德以后,人类的科学研究已无法突破,学生不得不依据前人的理论来印证科学运算。我们在考试作答时,确实是不得不抄。试问,有谁能提出比这些科学家更有效的公式或数学定律呢? 在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我们抄袭成风是必然的。在数学考试上,我们用同样的数学公式,相同的演算方式来完成数学作答。有时候,我会怀疑老师看到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答案会不会无聊?

在中学时,敝人觉得教育确实是复印机式的抄袭工具。尤其是在科学方面的学习中,无论生物,化学还是物理。 我们学生的答案都必须是一样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第一,第二就是第二。你敢说第三?那就答错。所以,我们被逼抄袭,不得不抄袭书上一切的正确的答案。我们已经失去牛顿或爱因斯坦的敢于提问题的精神。而且,课业也不让我们有时间去想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因为牛顿已经回答了。

再者,我们不再思考为什么人在车上,车急速行驶时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因为,牛顿也解答了。所以考试的时候,我们抄袭了物理书上的答案。一份考卷有10个牛顿,40个考生就会有400个牛顿的名字出现在考卷上。我想邱博士在改考卷时应该反感了。所以敦促学生们不要抄袭,要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最大问题就是数学,以前苦苦思索为何1+1必须写2,全班50位同学,没人敢写3。因为写3的大概会被老师骂笨蛋。所以一题数学题50个一模一样的答案,大家都不想当笨蛋。所以当时敝人感叹这绝对是印刷。所以,敝人觉得邱博士用错词语了。

但是,难得有人对教育弊端有如此深入研究如此痛恨。发出能人所不敢言,敢怒敢言的邱博士不应该受到刁难。 但是,邱博士必须保证,在用国语作答后,是不是1+1可以等于3、4、5或6?
敝人回想,在绝对真理面前,天下答案确实只能一大抄,试问谁人敢指鹿为马?但是敝人还是觉得问题在于“印刷”不是“抄袭”。然而,邱博士毕竟是邱博士,如今不但是马大历史系教授,而且名垂千古。

对于一个历史学者来说,邱博士的地位与司马迁是相同的,司马迁本人受宫刑后发奋完成了《史记》。而邱博士本人为求名垂千古,不惜对自己进行文化阉割,抛弃狭隘的民族包袱,换来建设国家的美名。

理论上来说,邱博士确实用心良苦。因为依据邱博士的论调,想必大家接受国文教育后不必再抄袭了?学生在考试作答时,答案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尤其在数学题中考试中1+1不必等于2,答案可以等于3、4、5、6,学生不需重复一摸一样的答案时,这绝对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中文系第5届毕业生,现于天津大学就读教育经济管理。
Category:
��
星期二, 三月 23,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杨家维


犹记我临近毕业时,资工同学们曾经一度因为学院没有"妥善"安排毕业升学事宜而与行政层展开了唇枪舌战。当时因为毕业将至,学院对于同学们升学的安排并没有做出"妥当"的安排,导致人心惶惶。部分同学当时的立场强硬,要求院方作出道歉,与院方僵持不下,而行政层则以学生应该懂得"自我规划"自己的升学大计,认为在这个课题上学院只是扮演中介的角色。在一次的公听会中,我在公开场合上批评部分同学缺乏自主能力,过分依赖行政层的安排,为此,我私底下在同学中受了不少激烈的批评。

如今回头反省这件事,我觉得我做了一个正确的批评,却犯了一个错误的辩护。同学们因未来路向不明而有所反应,这点我非常明白(我个人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才能有机会到国外深造);然而,若民主共治只能够在我们有"个别"需要的时候,才当成是快熟面一般地派上用场,我们的期待应该是"恩赐",而非"战利品"。我错,错在给于行政层一个充分的籍口,得以对于学生升学的任务得过且过。

我想行政层必须要了解到,升学事宜不应该当作是招生宣传的手段之一,而应该是学院分内应该认真对待的重要任务,至少在处理的心态上,必须是专业的,是诚恳的。今天,我们有许多的校友,他们都经历了不同的求学与人生阶段,他们的经验是宝贵的,而且并不限制地理与人数的表达,它应该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知识系统(Knowledge System),正如在大学内有职业辅导处,协助同学计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并非全能的,在陌生的领域上,他们也需要适当的帮忙与指导,这点应该是成人的其中一环,不应该被贬值为后备方案。


五年了,应该是时候走出这种恶性对抗的模式,双方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在此,我认为行政层应该采取先发的一步,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回忆起在新南维尔斯大学求学的过程,发现其实国外大学并不见得没有条规的限制,关键是任何与大学相关的学生事务都可以通过不止一种方式处理,而且这不仅是学生主动的要求,它更大程度上是行政层的主动与灵活配合与因时制宜的管理方式。 我们过去因资源短缺,加上创办期间校内外人士的迫切期待,扩充学院的任务被视为是当务之急,这点无可厚非。但是事至如今,我们已经拥有超过一千三百人的学生阵容,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我们决不能以此来衡量办学成果的标准,更不能视之为长远发展的策略。

我认为现在是新纪元行政层转型的重要时候,将管理方向由侧外转为重内,活化校园的各项机能,共同建设我们所期待的校园文化。 我想各位关心新纪元的朋友们都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让新纪元成为另一个"高等托儿所"。学院的容量不应该只限于物质空间的多寡,新纪元作为一所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学府,应该是一个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无量学海。


杨家维是新纪元学院首届毕业生,曾任学生会次任会长。他毕业于澳洲新南维尔斯大学。
��
星期一, 三月 22,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杨家维

2003年,新纪元来到了第六个年头的开始,4届资讯工艺和商学与3届中文系的毕业生已顺利诞生,从一个百余人的学府到今天已有过千人的规模,我想,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若从组织的观点来看,我们先得理清到底新纪元是在走过去的路、解过去的结;还是已经准备就绪,以新的实力与容量,往新的方向出发。


"多元开放。成人成才"是我们已开始对新纪元所抱有的信仰与期待。从开始至今,学生与行政层双方面都经历了不少事件,包括学生会成立、学术备忘录、学生参与理事会、以及学生会内部风波等,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我们看到坚持开放与自由所需的耐力与恒心。尽管如此,我认为多元开放的路只不过走了一半,还谈不上贯彻。


离开马来西亚的期间,间中听闻了一些学弟妹反映校园的一些诸多限制的情况,心中不禁纳闷起来:究竟我们还想不想要一个多元开放的校园?我从来都不鼓励将多元开放的概念被无限度扩张,更不希望看到前者被管理层视为"抑制自由泛滥"的籍口。我的理想是在学生与行政层的矛盾关系中,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学生总会有提不完的要求,行政层也会陆续提出更多的'反要求'与限制,这是他们"后天的本质",不足为奇。然而,在学生内部陷入混乱的情况下,行政层趁着渔人之利,权掌天下,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忧心的局面。说起天下,让我想起电影《英雄》中的情节:无名刺秦失败,到底是成就了天下人的天下?还是秦王内心的天下?


记得当年我们在校园内提出"校园共治"的概念时,引起了行政层激烈的辩论,学生会命名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学生集体力量式微,加上行政层的阵容渐大,同学们若无法在逆境中坚持落实共治的理念,最终将造就一种"托管式"的民主。


*图片来自新纪元学院对外网站


杨家维是新纪元学院首届毕业生,曾任学生会次任会长。他毕业于澳洲新南维尔斯大学.
��
星期五, 三月 19,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林颖建

大 自 然 的 原 野 丛 林, 宁 静、 和 谐。 但 是, 大 自 然 也 是 残 暴 的。 一 头 狮 子 正 静 悄 悄 移 步 靠 近 一 只 羚 羊。 一 只 秃 鹰 利 爪 一 伸, 野 兔 就 是 晚 餐。 殊 不 知, 还 有 无 数 豺 狼 正 极 目 留 意 草 原 上 的 动 静。 一 群 虎 鲨 家 族 的 存 活 其 实 是 靠 其 它 鱼 类 的 牺 牲。 大 自 然 食 物 链 所 依 循 的 不 过 就 是 弱 肉 强 食 的 定 律。

新 纪 元 学 院 生 不 知 道 什 么 时 候 开 始, 成 为 了K 城 的" 弱 肉 "。 只 要 有 机 可 乘, 我 们 显 然 就 是 那 些 强 盗 的 下 手 对 象, 防 不 胜 防。须 知, 新 纪 元 学 院 的 学 生 人 数 每 年 平 均 增 加250 人 左 右。 然 而 ,吾 院 宿 舍 能 够 容 纳 的 人 数 毕 竟 有 限。 因 此, 院 外 的 住 宅 区 即 将 是 吾 院 学 生 日 后 选 择 寄 宿 的 空 间。


打 从 笔 者 报 读 新 纪 元 学 院 至 今, 打 抢 劫 财 一 类 的 事 件 便 常 有 所 闻。 由 此 可 见,K 城 的 警 力 终 究 有 限。 常 言 道 :"靠 山 山 会 倒 ", 再 加 上 远 水 救 不 了 近 火。 试 想, 正 当 我 们 有 如 小 羔 羊 一 般, 面 对 着 没 有 良 心 的 强 盗, 要 不 紧 张 是 不 可 能 的。 刹 那 之 间, 既 无 力 反 抗 , 又 不 可 能 对 着" 披 着 人 皮 的 狼 " 进 行 教 化, 任 人 鱼 肉 又 对 不 起 自 己。 如 斯 情 境, 情 何 以 堪 ?!


从 心 理 学 上 来 说, 人 的 基 本 需 求 得 到 满 足 之 余, 所 要 求 的 还 在 于 是 否 有 足 够 的 安 全 感 、 一 个 人 应 有 的 尊 严 以 及 成 就 感。 既 然 如 此, 我 们 要 活 得 有 尊 严, 活 得 有 安 全 感, 甚 至 乎 快 乐, 那 我 们 需 要 一 个 有 温 度 的 世 界。

自 由 主 义 大 师 柏 林( Isaiah Berlin) 曾 经 如 此 评 断: 积 极 的 自 由 乃 自 己 成 为 自 己 的 主 人。 在 我 们 讨 论 吾 院 学 生 是 否 在 生 活 上 自 由, 显 然 应 该 考 虑 吾 院 学 生 的 生 命 安 全、 财 产 是 否 得 到 足 够 的 保 障。 笔 者 并 没 有 意 思 宣 称 院 方 有 义 务 对 学 生 的 生 命 安 全、 财 产 负 起 全 部 的 责 任。 然 而,为 了 新 纪 元 学 院 日 后 的 壮 大, 院 方 倘 若 不 正 视 相 关 问 题, 对 症 下 药。 那 么 ,我 们 几 乎 可 以 预 见 问 题 的 严 重 性。 毕 竟, 天 下 间 的 父 母 是 不 会 把 自 己 心 爱 的 儿 女 送 到 一 个 治 安 不 良 的 环 境。

有 鉴 于 此, 笔 者 在 此 建 议 院 方 或 学 生 会 提 供 免費或廉 价 短 程 校 车 服 务(Shuttle-bus Service)。 交 通 工 具 是 人 类 自 由 的 延 伸, 诚 然是 一 个 毋 庸 置 疑 的 事 实 。 一 方 面 能 够 有 效 的、 全 面 的、 长 远 的 杜 绝 吾 院 学 生 人 身 安 全 问 题, 造 福 吾 院 莘 莘 学 子,进 而 促 进K 城 的 社 会 秩 序。 另 一 方 面, 充 分 体 现 吾 院 注 重 人 文 关 怀 的 精 神, 凸 出 新 纪 元 理 性 解 决 问 题 的 态 度 。 再 怎 么 说, 笔 者 认 为 免費或廉 价 短 程 校 车 服 务(Shuttle-bus Service) 的 提 供 总 比 口 头 上 提 醒 同 学 小 心 提 防 抢 劫 来 得 更 实 际。 随 口 说 说 的 关 心 毕 竟 难 敌 措 施 实 行 的 诚 意。

笔 者 以 上 的 建 议 来 自 于 一 个 大 胆 的 想 法, 紧 接 需 要 的 是 相 关 单 位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探 讨, 以 决 定 是 否 可 行。 笔 者 敢 想 敢 言, 至 于 进 一 步 的 实 践 还 需 新 纪 元 人 更 大 的 勇 气。 最 后, 谨 希 望 与 大 家 共 勉 这 么 一 句 话," 不 做 思 想 的 巨 人, 行 动 的 侏 儒 "。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中文系校友、学生会前任会长
��
星期四, 三月 18, 2010 | Posted in ,
作者: 邢诒旺
-悼张国荣


戏子揭开面谱以后发现

观众还是把他的脸

当面谱看
戏子揭开面谱以后

发现他的脸

是一堆观众
面谱是舞台

揭开揭开

没有台下
戏子是光
戏子坠楼

循众要求

作者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2001年中文系毕业。
��